
本網訊(林來金)“溫控大棚里有電子感應傳輸和視頻監控系統,可實時收集二氧化碳、溫度、濕度、土壤pH值等數據,智能系統通過對數據分析、研判,將自動發出相關指令,同時還會將異常數據警報發送到我的電腦。”日前,位于云霄縣東廈鎮佳州島數字農業示范基地,綠州公司管理人員正在演示智能溫室大棚的應用,在向筆者作介紹時,接到電腦警報,他仔細一看,A區大棚溫度超過30℃,隨即通過電腦點擊打開大棚風機、遮陽網等降溫措施。這是云霄縣東廈鎮借助現代農業競賽的機遇,將“數字農業”應用于設施蔬菜生產基地的建設,建成高標準溫控大棚,大幅度提升了云霄縣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水平。
“這種智能溫控大棚是借助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發展‘數字農業’的一個具體范例。借助這一技術,不僅能實現全過程信息化管理,做好每個細節,更重要的是還能讓遠在千里之外的消費者通過手機APP端口,隨時遠程察看訂購蔬菜的生長情況,察看公司對蔬菜的日常管理情況,還可查閱相關數據。”基地負責人告訴筆者,“這個追溯系統可實現蔬菜從育苗到采收全過程監控,比如這批菜是幾月份種植的、施了幾次肥、用了幾次農藥、何種農藥、何時采收的等等,這些記錄客戶都能清楚地了解到,從而讓他們看得明白、吃得放心。”通過實時監測、生產報警、視頻觀察、遠程控制、網上診斷、統計分析、質量追溯等,形成一體測控體系,有力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據介紹,在傳統農業中,獲取農田信息的方式很有限,而通過物聯網技術,農田主可及時發現問題,并且確定發生問題的具體位置,做到早發現、早控制,使農業逐漸從以人力為中心、依賴經驗的生產模式轉向以自動獲取信息和自動控制的新生產模式。漳州綠州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婕說:“農業物聯網的應用,做到精確感知、精準操作、精細管理,不僅解放了人力,也讓田間管理更科學,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得到大幅提升。據測算,設施蔬菜基地建設能有效節省人工成本20%以上,節水節肥25-30%,提高綜合經濟效益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