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湯金梅)鄉村的規劃與建設必須是柔性的,漸進式、互動式、參與式地推進規劃和建設,云霄縣返鄉公益創業青年林爐生和中國政法大學兩位支教大學生參與到了云霄縣下河鄉公益項目“好厝邊”計劃,從“內部”尋找靈感,把鄉村文化要素與價值觀念多元化設計理念結合起來,深入挖掘鄉村文化的精神內涵和現代意義,保持重要民間文化遺產的原生態。

在下河鄉內龍村,返鄉青年林爐生帶著公益設計團隊回到村里,村民的精神支柱——土樓陶淑樓已修繕完畢。村里的“五朵金花”組成了志愿服務隊,從村莊環境衛生治理開始,修土樓、辦食堂及開展幼兒教育。村民們把堆在角落的瓶瓶罐罐亮了出來,把前院后庭清理出來,辦起了農家樂。就連村里的垃圾桶,也是木桶做成的,寫著“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內龍村的面貌煥然一新。
鄉村規劃保留原有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村落和民居,深入挖掘鄉村文化的精神內涵和現代意義,保持重要民間文化遺產的原生態,700多年歷史的土樓“陶淑樓”修繕后辦起書院,推進鄉村的居住環境改造,推動了鄉村教育發展,帶動了鄉風轉變,描繪出鄉村振興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