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江鎮森)“干如鐵,濕如鰾,不干不濕甩不掉。”云霄縣馬鋪鄉龍鏡村的村民們,曾用這樣一句俗語非常貼切地描述家鄉土路上的泥巴。可如今,走在龍鏡村的大街小巷,寬闊整潔的道路、錯落有致的房屋、排排嶄新的路燈,和過去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變化,得益于馬鋪鄉扶貧項目的精準實施。
長期以來,由于自然條件差、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不完善,生產道路較,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緩慢。近年來,馬鋪鄉向上爭取資金及項目,覆蓋龍鏡、峰頭、寶石等10個省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共建成建好扶貧項目56個,硬化田間生產路30余條、38350米,新安裝路燈286盞,大型橋梁2座、涵管橋10座、農橋5座,惠及群眾18000人,其中貧困人口883人。


項目立項后,馬鋪鄉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把扶貧項目作為“頭號工程”來抓。第一時間部署,第一時間推進,做到具體工作有人對接、有人抓落實,細節問題有人策劃推動、協調運作和跟蹤落實。
同時,為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在項目實施之初,10個項目村都召開了動員大會,并以各種形式開展宣傳活動,提高了群眾的知曉度和參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各村還組建了由村民代表、老黨員和貧困戶代表參加的項目監督小組,從進料、配料到工程施工、養護全程跟蹤監督。項目建設過程中,所在地村民不僅出工出力,自發開展溝渠、路面、路肩的清理陪護,當田間道路加寬需要占用自家耕地時,很多村民都自愿無償。
項目建成后,項目區群眾的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村的溝、渠、路進一步配套完善,土、肥、水得到有效協調,農產品在生產、加工及運輸成本大幅降低,增加了群眾的收入,群眾投入生產的熱情高漲。面對實實在在的實惠,群眾個個樂在心里,笑在臉上。
借助項目建設的東風,馬鋪鄉加快了農業產業調整步伐,分區域發展了一批高效特色產業,并逐步形成產業園區,如龍鏡花卉扶貧產業園、磜頭百草養生園、峰頭波爾山羊扶貧產業園、客寮村淮山扶貧創業園等7個特色產業園區。同時,便利的交通和豐富旅游資源,為發展鄉村旅游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農家樂、采摘園發展迅猛。集鎮上的服裝店、餐飲小吃店等商戶和農資經銷商也紛紛表示,他們的生意也是翻番地往上漲。
扶貧項目的大力實施,促使馬鋪鄉10個貧困村實現脫貧摘帽,村民人均純收入也蹭蹭往上漲,也使馬鋪收獲脫貧致富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的“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