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黃曉玲)位于云霄縣和平鄉西面,區域總面積不到7平方公里,人口數一千來人的“脫貧老困難村”棪樹村,卻于近幾年在游客心中“爆紅”。“小布達拉宮”的魅力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傾心仰慕者”,有沖著“萌萌噠”的“金丸子”來的,有沖著“開春第一果”酸甜枇杷來的,更有的是沖著“青山綠水下掩蓋著的金山銀山”來的。
“今年,我讓我兒子不要再出去打工了,咱自家門口的生意都做不完了,打啥工呀!”吳水原擺擺手說道,臉上是掩藏不住的驕傲與欣喜。
而這,僅僅是云霄縣和平鄉苦心研磨“風土鄉情墨”,書寫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的一個小章節。
作為省級扶貧開發重點鄉、革命老區貧困鄉,“我們的鄉村如何振、怎么興”是和平鄉致力研究的重點課題。2018年,圍繞習總書記“鄉村五大振興”講話精神,和平鄉構筑“山區變景區、果園變公園、農民變老板、空殼村變熱土”的發展新藍圖,多維發散“黨建+”這個“萬能公式”,突出黨員先鋒隊的帶頭致富作用,由點及面,點面結合,架設黨建引領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環境整治、脫貧攻堅等各項工作的全面進階,實現“面子”和“里子”的內外兼修。
黨建如何筑巢?“生態+”助力護航!
和平鄉坐落于云霄縣西部丘陵山地地帶,依山傍水、草木蒼翠,原生態的全局景觀自帶“小橋流水人家”的靜謐之美。然而,隨著近幾年“人家”的喬離,小橋的景致、流水的詩意已然不存,人才與生態開發雙重流失的惡性循環重創著鄉鎮的繁榮與發展。為引鳳還巢,和平鄉致力“黨建筑巢”,以莆頂、坎頂為創建示范點,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積極換算“生態加減法”,對原生態景觀進行深層次的綠色開發,大刀闊斧挺進“公廁革命”、農村危房改造、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尤其是萬里生態水系的建設,更是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創建了適宜的發展“溫床”。
“以前,家鄉是那悠長的河,流淌在心里,想回回不得;現在,家鄉是頭頂的一道光,照耀在眼前,帶來新希望。”一首小歌謠,傳唱著來自遠方游子對家鄉最深的期許,而現在,它是和平游子最真實的寫照。“其實,誰不想待在自己的家鄉,哪都沒有家里親,只是以前條件不允許,但現在不一樣了,我們莆頂變得這么美,家門口的‘桃花源’為我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別的地方哪里比得了!”在交談中,莆頂村書記李海琛頗為感慨地說道。
農民變身老板?黨員先鋒領頭帶跑!
“農民變老板?以前哪里敢想啊!”
那現在呢?大家伙兒的腰板都挺起來了!
在青山綠水掩映下,潺潺溪水“叮咚”地清響在木棧道下,絡繹不絕的游客踏著這暖意日色暢游在棪樹村枇杷園內。“我們是漳州過來的!”“廣東的!”“From Spain!”來自國內外的來客,齊聚此地,共賞“枇杷雪景”,共享“開春第一果”。秉承“果園變公園”“山區變景區”的多元發展目標,和平鄉黨委并不單單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筐”內,而是立足“不同的籃筐”做出不同的式樣,綻放花式盛宴。在“果園”“山區”的原基礎上,以“生態+”元素為基點,打造和平“生態走廊”,積極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實現生態效益的縱深發展,構筑專屬和平發展實際的多維結構模型。
當然,美好的規劃缺不了“人”的主動性,這其中的“領跑先鋒”不能少。
“我就想著,既然都要發展,為啥不讓我們村先發展?”棪樹村書記吳高武說道。“老黨員”吳高武系返鄉經濟能人,作為棪樹村的“帶創先鋒”,他積極引導黨員干部投身于村莊發展事業,帶動扶持了明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創建,尤其是在枇杷生態觀光園建設過程中,帶頭入戶做通、做透、做實多戶群眾工作,啃下了征地這塊“硬骨頭”。2017年,在黨員先鋒的領跑下,在鄉村旅游產業的帶動下,棪樹村20戶6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實現全部脫貧,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29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0.28萬元(經營性收入5.28萬元);真正實現了“創收村財、增收人均、提收民心”的扶貧開發目標。2015年,棪樹村被評為福建省特色景觀旅游名村,2016年被列為福建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獲評漳州市“十大最美鄉村游”,2017年被列入漳州市市級富美鄉村創建村,獲評“省級最美休閑鄉村”和“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
空殼蛻變熱土?支部凝心共聚發力!
常言道,“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打造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培養千千萬萬名優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組織保障。而“雙薄弱村”——內洞村的華麗轉身就是典型的“支部凝心促脫貧”的好例子。
五年前,內洞村作為和平鄉的革命老區貧困村,長期以來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閉塞等不利因素,發展勁頭嚴重不足,一直陷在村財、民財“雙薄弱”,甚至為零的泥沼中,村民大多外出打工,空蕩與孤零讓這個百年古村落被掩蓋了昔日璀璨的歷史韻味。
而這樣的“空殼”問題如何解?和平鄉黨委一直在積極尋找著最佳的答案。
近年來,圍繞鄉村振興、村民增收的目標,和平鄉黨委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構建黨委搭臺、支部實施、黨員示范的工作格局,穩固基層黨組織的主導地位,凝心聚力共話“空殼村變熱土”的宏偉藍圖。
鄉黨委始終把鄉情民生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內洞村為“黨建引領示范基地”,通過突出黨建引領作用,致力探索具有和平發展特色的“黨建促脫貧”工作新路子。借助內洞村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充分集結村黨支部的凝聚作用,將黨員干部的“勁兒往一處使,力兒往一處用”,以內洞古村落、溪澗瀑布群為平臺,打造了富有特色的鄉村游生態品牌,并創造性地利用“村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雙支部模式,形成“村支部牽頭、合作社支部助推”“雙助力”,多方位發動黨員、經濟能人等加入到合作社黨支部中來,尤其是吸收8戶貧困戶作為社員,在以土地、果樹等入股的基礎上,與合作社共同成長,共同實現致富增收,2016年底這8戶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十只手指聚力才成攥成拳,支部團結齊心才能促發展!”和平鄉黨委書記方藝強說道。2015年以來,內洞村共接待各類游客18萬余人,新增收入1800萬元以上,新增就業機會500多人次。2015年內洞村成為首批國家旅游扶貧試點村和第二批省級特色景觀旅游名村,2017年入選福建第二批省級傳統古村落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