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看快到新年了,康艷云盤算著在小長假期間抽出一整天時間去延慶北部山區“探親”。

康艷云和這家親戚沒有任何血緣關系,卻是每逢節假日必去的一家。
回想起第一次走進貧困學生小許家的情景,康艷云至今還記憶猶新。2004年,延慶高考狀元小許被清華大學錄取,但康艷云偶然聽說他的家境十分貧寒,于是四處打聽,幾經周折,登門拜訪。那是一個大年初一的早晨,延慶山區的風像刀子一樣往臉上刮,剛一進門,康艷云就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殘破的窗戶紙被風吹得嘩嘩響,炕上坐著年邁的奶奶,旁邊躺著身患重病的媽媽,空空的灶臺和鍋碗瓢盆看不出一點兒過年的樣子。不過,那破舊不堪的書桌卻異常整潔,上面擺放著幾乎被翻破的書本。
這就是小許的家,這間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這個一貧如洗的家庭,卻培養了這樣一個出色的孩子。康艷云的眼淚一下子就落了下來,她清楚地知道,眼前這個孩子現在最需要什么。“孩子,別著急,沒有過不去的坎兒,以后上大學的費用就由我來承擔,遇到困難盡管和阿姨說。”康艷云把揣在兜里一個裝著學費的信封塞給了小許……
從此,康艷云和她的家人便開始了漫長的助學之路,也從此多了一份牽掛,多了一份責任。本不富裕的康艷云一家省吃儉用,她經常把兩個妹妹淘汰的舊衣服和舊鞋子拿過來繼續穿用;懂事的兒子利用假期在飯店打工補貼家用;當警察的丈夫雖然工作辛苦,但只要有空,他們全家就一起看望并照顧小許的父母。小許很爭氣,清華大學畢業后繼續深造,最終讀到博士后,現已晉升為副教授留校從事科研工作并取得了驕人的業績: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出版專著和教材各一部。如今,康艷云和小許兩家人像親戚一樣經常走動,隔三差五通個電話,逢年過節聚上一聚。
康艷云的本職工作是延慶區商務委執法隊的機關干部,生活中她把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當作一種習慣。她曾為火車上因坐過站而哭成一團的外地母女提供返程車費和食宿費;曾給陌生老人買糧以解燃眉之急;她還是學雷鋒文化志愿者,自2009年起,跟隨志愿者服務隊奔赴鄉村、街道、部隊、學校,參與公益演出。她用自己的言行帶動家人和身邊的人投身愛心公益,現在,兒子也踏上了自主創業之路,推出了為殘疾人免費服務項目等。無私奉獻愛心在下一代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