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更好地實現“十三五”扶貧開發目標,總結中國扶貧的實踐經驗顯得尤為重要。12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務院扶貧辦聯合編輯出版的扶貧藍皮書《中國扶貧開發報告2016》正式發布。藍皮書指出,2016年是中國脫貧攻堅首戰之年,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資金首次超1000億元,超過1000萬人告別貧困。

藍皮書指出,30年間我國減少的貧困人口占全球減少貧困人口比例超過70%。
藍皮書指出,按照世界銀行2011年購買力平價1天1.9美元的貧困標準,1981年至2012年全球貧困人口減少了11億或者55.1%,同期中國貧困人口減少了7.9億。我國減少的貧困人口占到全球減少全部貧困人口的71.82%。

1978年以來,我國在減少貧困人口、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方面取得了重大進步。按照2010年價格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扶貧標準,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7.7億人減少到2015年的5575萬人,減少了71464萬人或者92.8%;同期農村貧困發生率,從97.5%下降到5.7%,降低了91.8個百分點。
根據“十三五”期間我國扶貧所面臨的形勢和所處的歷史地位、國家發展戰略和理念,藍皮書建議,“十三五”扶貧宜采用的戰略是: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基本方略,以扶貧對象能力提高為中心,發揮政府、市場和社會三方扶貧合力,創新扶貧方式和體制、機制,實行全面、協調、可持續和綠色減貧。
藍皮書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扶貧的主要做法:堅持發展減貧,堅持提升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堅持精準扶貧,堅持扶貧創新,堅持“政府領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的扶貧運行制度。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范小建認為,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是中國扶貧最重要的基本經驗。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認為,與其他國家不同,中國把扶貧作為整個國家布局和規劃中的一部分。“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連續制定了3個規劃綱要,在設定行動方針時,特別強調規模開展、整體開展。另外,在行動上特別強調并突出扶貧。”宋洪遠說。
“沒有中國的突出貢獻,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就不可能完成其最重要的極貧人口減半的目標。”藍皮書如此表述中國對全球貧困人口減少的貢獻。
除了減少貧困人口以外,中國還在各個維度上對全球人類福祉的提高作出了貢獻。1990至2014年間,中國使全球人類發展指數提前2年多達到目標;貢獻了全球使用改良的飲用水源人口增量的45.6%;使全球平均人口期望壽命多了1歲。在1990至2015年期間,中國的扶貧成就,完成了全球1/3的扶貧任務。
藍皮書提出,“十三五”期間,扶貧工作應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基本方略,以扶貧對象能力提高為中心,發揮政府、市場、社會三方扶貧合力,創新扶貧方式和體制機制,實行全面、協調、可持續和綠色減貧。
國務院扶貧領導小組專委會委員王新懷認為,精準扶貧與區域發展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十三五’期間,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脫貧規劃應當和國家《‘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相輔相成,使貧困地區能夠獲得長足發展。如果沒有區域發展,精準扶貧、個體脫貧基礎就會不牢固,長遠問題也難以解決。”王新懷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認為,扶貧工作不能簡單依靠政府,必須動員全社會力量,探索一條“大扶貧”道路。
宋洪遠同樣認為,扶貧工作應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以農村扶貧為例,農村有很多新產業、新業態,很多都是市場在起作用,比如鄉村旅游、健康養生和特色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