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 建設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是建設網絡強國的必由之路
——學習《“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的幾點體會
復旦大學網絡空間治理研究中心 沈逸
日前,《“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通過了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向社會公布。這是是“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的細化落實。對中國來說,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從《“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內容看,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建設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是建設網絡強國的必由之路。
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避免網絡空間成為法外之地,正日趨成為全球各國的共識。自冷戰結束以來,互聯網的高速拓展催生了全球網絡空間。隨著全球接近半數的人口接入網絡,隨著人們日趨依賴網絡提供的各項便捷應用,隨著關鍵網絡基礎設施的正常運行與國家和社會的安全、穩定、繁榮日趨高度相關,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了人類活動的第五空間。
在涉及國家安全的戰略層面,盡管在一段時期里,占據技術和能力優勢的強勢國家在網絡空間內容管理的問題上片面強調“互聯網自由”的概念,并在局部形成了“網絡空間的數據與信息流動應該處于免受主權管轄的絕對自由狀態”這類模糊認識,但這種錯誤觀念指引下的實踐很快就因為無視客觀規律而遭遇了顯著的挫折:基于互聯網自由戰略策動的“阿拉伯之春”為ISIS為代表的極端主義、恐怖主義組織提供了孕育、發展和繁榮的溫床;用于規訓他國網絡空間行為的各種實踐很快作用到了自己的身上,泛濫的假消息和假新聞被認為可以對包括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所有國家的關鍵性國內政治進程造成遠超想象的嚴重打擊。所以,在美國,互聯網自由的首倡者因為選舉挫敗而開始探討假新聞泛濫社交媒體可能帶來的現實危害;將互聯網視為外交政策工具,將互聯網自由當做人權外交升級版的美國政府,也開始認真要求美國的互聯網企業采取有效措施,減少社交媒體泛濫的假新聞。
在與社會治安以及現代國家治理能力體系建設相關的領域,網絡空間催生的各種新現象,尤其是包括未成年人色情信息、網上非法交易、傳統電信詐騙的網絡升級版、基于勒索軟件的網絡空間新型犯罪,以及指向信息關鍵基礎設施的黑客攻擊等,都強烈要求各國加速建立和健全網絡空間的治理體系。這一體系必須適應信息革命的客觀要求,必須符合網絡空間的內在規律,必須能夠有效應對各種或者源自網絡空間,或者被信息革命加持的新型挑戰與沖擊。構建一套規范的治理體系,在確保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全球網絡空間促進發展的同時,確保行為的可預見性,為推進國際合作奠定基礎,是各方共同面臨的歷史使命。作為一個非西方后發現代化大國,中國在此過程中憑借著較為顯著的后發優勢,初步進行了較為有益、系統、全面的嘗試,此次《規劃》提出的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的要求,不僅是中國自身的重要實踐,也是中國對全球網絡空間治理能力體系的建設、完善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空間主旋律,完善網絡空間治理體系,是當代中國的歷史使命。對身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來說,做好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的工作,是建設網絡強國,把握信息革命,實現建設“兩個一百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的客觀要求。如習近平總書記在419講話中所指出的那樣,“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今天,我們13億多人的一切奮斗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牢牢把握信息革命的歷史機遇,就必須做到用互聯網塑造當代中國社會的共同理想、構建共同目標、形成共同價值觀,確保能夠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是今天在中國加強網絡空間治理的宏大歷史背景,認識和理解做好網絡空間治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能脫離這個背景。
依法加強網絡空間內容的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客觀要求。建設完善現代治理能力體系,在信息革命的背景下,必須也必然涵蓋網絡空間內容的有效管理。總書記明確指出,“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規劃》強調推進依法辦網,加強對所有從事新聞信息服務、具有媒體屬性和輿論動員功能的網絡傳播平臺的管理,就是貫徹這一指示的重要實踐。這種管理的目標,不是最終讓網絡空間“只能有一個聲音、一個調子”,而是針對一度較為嚴重乃至泛濫的把弄是非、顛倒黑白、造謠生事、違法犯罪進行有效的治理。通過這種治理,最終不僅要讓網絡空間天朗氣清,而且能夠為發揮互聯網監督作用,讓各種出于善意的批評都能夠在一個清朗的網絡空間有效的傳遞。
依法加強網絡空間內容的管理,必須方方面面齊動手。《規劃》中明確指出,創新網絡社會治理,需要加強對互聯網企業的引導,健全網絡社會組織管理,鼓勵多元主體參與網絡治理,提升網絡媒介素質等。這是因為網絡空間的治理,包括網絡空間內容的管理,是在一個高速發展變化的開放復雜環境下發生的,離開各類行為主體的共同參與,完全依靠政府監管部門,或者少數國家隊的單打獨斗,治理網絡空間就會變成一項無法完成的任務。從中國網絡空間內容管理的實踐,多元主體基于責任感共同參與網絡空間治理,加速催生了網絡空間自我凈化能力的發展,網絡空間的自我凈化能力得到了顯著發展。網民辨識謠言,理性應對各類動員性傳播內容的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新型的網絡用戶之間構成的行動網絡,在涉及領土和主權完整等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表現出了清晰的立場、堅定的意志以及創新性的行動能力。這為落實《規劃》,加速完善網絡空間內容的綜合管理體系,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也為通過綜合協調,齊抓共管,共同維護作為共同家園的網絡空間的清朗與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依法加強網絡空間內容的管理,為有效治理網絡空間內容提供中國方案,是負責任的新興大國對全球網絡空間治理之道做出的重大貢獻。《規劃》中明確指出,傳播我國治網主張,推動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網絡空間治理體系,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中國深度參與國際網絡空間治理的重要體現。自2014年起,中國打造并完善了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這個平臺,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作重要講話,倡導尊重網絡空間主權平等,依據“四項原則”,“五點主張”,建設完善網絡空間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作為負責任的新興大國對全球網絡空間治理做出的重大貢獻。從全球看,網絡霸權國家濫用能力優勢威脅他國網絡主權和網絡安全,網絡恐怖主義威脅全球和平與穩定,網絡空間突發事件挑戰各方綜合治理網絡的能力,以及與這些發展態勢形成鮮明對比的中國的負責任的主張和言論。客觀上中國在全球網絡空間治理中的影響力日趨顯著,重要性明顯提升。《規劃》的出臺描繪了未來五年內我國邁向網絡強國的清晰路徑,也清晰勾勒了中國特色治網之道的輪廓與要義。
將我國建成網絡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戰略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規劃》的發布展示了在此過程中網絡空間治理的具體路徑和努力方向,也為所有正為此奉獻的網信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