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言道,作風好不好,關鍵看領導。作風養成歷來是上行下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面偏出一尺,下面就會偏出一丈”等等,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形式主義在基層、在普通黨員當中固然不乏市場,但手握拍板決策大權的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沾染上這些毛病,危害顯然更大。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過去五年多來,作風建設能夠取得顯著成效,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堅持以上率下,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糾正‘四風’不能止步,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發出了持之以恒正風肅紀的行動號令。自上而下抓起、從“關鍵少數”做起,發揮好“頭雁效應”,正是糾正形式主義的有效路徑,也是馳而不息推進作風建設的當務之急。
用好考核“指揮棒”。“上面千把錘,下面一根釘。”基層作為推動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尤其是在脫貧攻堅的決戰時期,基層干部的擔子更重、壓力更大。然而,在一些地方,凡事要求“工作留痕”,數據報表“滿天飛”;“五花八門”的調研、“眼花繚亂”的檢查等等,諸如此類的形式主義讓基層干部有苦難言,是阻礙事業發展的“一堵墻”。因此,要為基層考核“減負”,壓縮考核頻次,取消名目繁多、導向不正確的考核,防止考核過多過濫,解決多頭考核、重復考核、繁瑣考核等問題。要注重實績考核、平時工作和群眾評價,擠干政績考核“水分”,不惟“痕績”論英雄,走出“痕跡管理”的誤區。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形式主義是一種幼稚的、低級的、庸俗的、不用腦子的東西。”形式主義與黨的宗旨格格不入,是一個頑癥、毒瘤,危害很大、影響政治生態。形式主義流弊已久、根深蒂固,往往呈現一種“風”來病除、“風”去病歸的特點,具有頑固性、反復性和多樣性、變異性,有時還帶有一定的迷惑性。特別是形式主義者往往又會擺出很多啼笑皆非的理由,披上各種各樣“政治正確”的外衣,給甄別、監督和問責帶來一定難度。因此,對一些形式主義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要及時“敲敲鐘”“扯扯袖”,督促整改糾正。對貫徹中央精神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的“兩面人”,要嚴肅處理。對因形式主義造成嚴重后果的,要嚴肅問責,將馳而不息糾“四風”進行到底。
榜樣是最好的說服,示范是最好的引領。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都應當拿出“鄒君斷纓”的果決勇氣,帶頭與形式主義劃清界限,形成“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