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林敏)6月2日下午,漳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加來帶隊到云霄縣專題調研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情況。第一站來到位于縣教育局一樓的云霄縣應急志愿服務驛站調研指導社會應急力量建設。云霄縣領導施仲達、鄭逢源、曹威,縣教育局局長方妙秦等參加調研。
劉加來一行來到云霄應急志愿服務驛站,實地察看民間應急物資配備、應急志愿隊伍建設情況,詳細了解應急救護、中小學生生命健康安全教育、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民間應急物資管理調度等驛站職能工作進展。市領導充分肯定云霄縣成立應急志愿服務驛站的工作舉措有創新、有成效、有溫度。要求加強應急科普宣教,拓展志愿服務參與應急管理的渠道,提升應急志愿服務的法治化、制度化、組織化、專業化水平。要加強隊伍管理,增強凝聚力,提升精氣神,保持戰斗力,塑造好形象。
針對當前公眾自救互救的意識和能力仍存在短板的現狀,云霄嘗試改變以往突發事件時“政府出手,群眾待救”的傳統模式,創新成立應急志愿服務驛站。旨在探索構建分布廣泛、人數眾多、涵蓋基層的社會力量應急志愿網絡,形成對政府專業應急隊伍的有力補充,努力提高市民群眾維護公共安全的能力和水平。驛站同時建立漳州市首個縣級民間應急物資儲備調度平臺,通過人才共享、信息共享、技能共享、設備共享、資金共享等,將社會救援力量現有的資源納入應急物資保障體系中,實現應急物資有序調度、快速運輸、高效配送、精確溯源,努力解決災害預警“最后一公里”問題。
驛站由七彩虹志愿服務隊、彩虹公益、彩虹社工中心聯合運營,是云霄縣首個集宣傳、救助、幫扶、體驗、應急、樞紐等功能于一體的志愿服務基地。驛站的行動口號是“救”在身邊,核心理念是服務、協作、共享。其主要職能是:開展應急救援、防災減災、安全生產知識科普宣傳;募集、儲備、管理、調度民間應急物資、人員;參與各類突發事件、災害應急救援;協助開展安全巡查、隱患摸排、聯勤聯訓和應急演練;為廣大市民提供各類便民服務等。實現信息共享和應急聯動,打造“應急點”“歇腳地”“加油站”“暖心窩”。
據驛站負責人、云霄縣彩虹公益聯合會會長張瑞勇介紹,應急驛站將構建云霄民間應急力量“樞紐型”工作體系,積極探索建立“多元化協同、開放式服務、項目化運作、科學化評估、制度化運轉”的工作機制。以集中資源、提高應急能力為目的,著眼于“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的要求,推進民間應急力量的整合提升,逐步建立政府資助的第一響應者制度,培訓一批在自然災害和大規模緊急事件時能夠攜帶著信息和資源、有準備、有裝備、首先趕到現場實施救助的人。招募社工師、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醫護人員、社會救助師、通訊技術人員、媒體從業人員等各行業志愿者,組建成建制的應急志愿團隊。通過有計劃地開展培訓演練,不斷提升應急志愿者的知識宣傳、隱患排查、信息報送、應急救援等能力,力爭打造一支訓練有素、服務專業、經驗豐富、反應迅速、覆蓋全縣的應急志愿者隊伍,確保應急志愿者隊伍能夠拉得出、沖得上、打得贏。在緊急狀態下,成為政府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的及時補充,提供救援、現場清理、人員安置、醫療陪護、秩序維護、心理撫慰和物資運送等服務,為民眾贏得時間、挽救生命、減少損失。
5年來,云霄縣教育局、應急局、民政局、紅十字會等部門,攜手縣彩虹公益聯合會、七彩虹志愿總隊、彩虹社工中心等社會組織和志愿團隊,以應急驛站為基地,積極開展應急救護“七進”活動和生命健康安全教育,宣傳推廣安全應急知識,組織應急技能訓練,提高民眾應急避險、自救互救、抵御災難的能力。累計開展公益科普活動200多場次,收集整理安全課件2100套,培訓初級救護員2300名,參訓師生群眾4萬多人次。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驛站招募項目志愿者50人,開展應急志愿服務1235人次,推送防疫科普資料656篇,體溫檢測3521人次、心理輔導和危機干預121人,其中成功干預自殺危機個案8例。配合教育部門運送和發放口罩2萬個,漂白粉、84消毒液、醫用酒精等防控物資6噸。
應急志愿隊伍能夠凝聚社會各界的愛心和力量,有助于構筑全社會互助合作、共同防災救難的新格局。通過建立起藏‘兵’于民、藏‘富’于民、整體規劃、協同互助的民間救助體系,建立起足夠規模的、能夠實現全面覆蓋和就近支援的民間救援體系,成為專業救援機構的有力補充和有效的支援。大大緩解在面臨大范圍公眾災害性事件時,專業救援機構僧多粥少、救援不及時、物資儲備不夠;民間互助互援力量分散、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低下的難題,建立起有地方特色的公眾災害應急和民間應急救援體系,主動適應“全災種”“大應急”“大救援”需要。
應急志愿服務是一項比較特殊的志愿服務工作,它具有一定的急迫性、危險性和專業性,其對志愿者本身的素質要求也比較高。應急狀態下需要提供以專門的應急志愿者為主、非專門應急志愿者為輔的應急志愿服務。作為政府應急體系的輔助力量,云霄民間應急救援力量,特別是云霄應急志愿服務驛站和彩虹團隊的成長、發展和壯大需要得到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期待相關部門在組織領導、機制建設、經費物資、技能培訓等方面給予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同時為志愿者解除意外傷害保險等后顧之憂,從而吸引更多有知識、有能力和有責任心的公民參與到應急救援隊伍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