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吳錫坤 徐蔭圈 陳享)學習路上,初心永恒。6月30日上午,云霄縣秋瑾故居文化園、向東渠紀念館集中揭牌落成。兩處“紅色坐標”開放首日,縣委書記王金獅、縣長張明東、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施仲達、縣政協主席林達祥等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會議成員走進展館、步入園區,以一場別開生面的現場教學活動憶初心、慶“七一”。通過主題教育現場教學活動,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的重要論述,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
新落成的秋瑾故居文化園,是辛亥革命先驅、婦女解放運動倡導人、“鑒湖女俠”秋瑾的誕生地。縣委書記王金獅、縣長張明東共同為秋瑾故居省級文物保護標志揭牌。
古香古色的秋瑾故居文化園坐落在云陵鎮享堂村,尤為亮眼。占地1050平方米的園區內,七先生祠的一磚一瓦定格著“鑒湖女俠”的童年時光,紫陽書院里書聲朗、書墨香。在這里,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會議全體成員認真聆聽秋瑾的個人生平和她的在云童年生活史,詳細了解一件件珍貴歷史文物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傳承故事。
近年來,秋瑾故居先后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福建省涉臺文物名錄,縣委、縣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專項成立秋瑾故居紫陽書院工作委員會,累計投入379萬元,大力推進秋瑾故居修繕整理和展覽陳列工作,定位打造云霄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國學傳承研習以及廉政文化教育新基地。一系列鮮活生動的革命先烈故事被融入現場教學,首批觀摩學員切實獲得歷史遺址的真實體驗和情景感受,紅色基因的根脈轉化為黨性教育的生動教材,傳統文化活化成為可視可聽、可讀可思的精神食糧。
徒步來尋先輩跡,循蹤改革踏征程。在向東渠紀念館,縣委書記王金獅與當年建設向東渠的老書記李文慶共同為向東渠紀念館揭牌。館內一張張珍貴的歷史照片、一份份詳實的歷史資料,以及一個個鮮活的實際事例,都讓全體成員身臨其境地感受向東渠建設過程中的艱辛與不易,以及當年參與建設的干部群眾所展現出的無私奉獻、奮力拼搏的精神。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會議全體成員通過實地、實景、實情的教學,全方位感悟向東渠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在現場,黃長茂、黃漢河、許圣、曾祥生、吳榮金、吳禹門等向東渠建設者代表心潮澎湃。革命老前輩、時代新先鋒同聚一堂,重溫建渠歷史、共憶激情歲月。
1970年,云霄、東山兩縣5萬多名干部群眾,用“一釬一錘”“肩挑鋤挖”的方式,逼水上山,穿嶂越澗,建成了“江南紅旗渠”——向東渠,書寫了人工引水工程的一大奇跡。
今天,“向東渠精神”是云霄人民心中不忘初心的精神坐標。學習弘揚向東渠精神,是全縣上下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舉措,也是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強化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重要抓手。
為進一步提升向東渠文化品牌,縣委、縣政府決定投資5000萬元,規劃建設“向東渠精神教育實踐基地”。新建成的向東渠紀念館展陳面積400余平方米,內容豐富、設計新穎,展現了當年戰天斗地的建設場面和新新云霄的美麗風貌。透過一張張珍貴的文獻資料和歷史圖片、一件件古味十足的勞動工具,大家共同回首艱苦卓絕的崢嶸建渠史。現場教學活動中,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會議全體成員紛紛表示,將不忘大愛無疆的情懷、堅定當官為民的信念、樹立勇于擔當的品格,當向東渠創業精神的踐行者,宜居宜業宜游新云霄的建設者。
活動結束后,李文慶向王金獅贈送《向東!向東!》(第二卷);向東渠建設者代表們同游南湖生態園,共同見證家鄉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