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吳錫坤 郭揚)鳳凰花開漳江口,紅樹林上白鷺飛。4月9日上午,由廈門大學與云霄縣共同建設的漳江口濕地生態系統野外科研與教學基地項目建成投用,這是百年廈大與云霄縣校地情緣再結碩果的生動體現,也是雙方同頻共振,攜手共建生態文明、踐行綠色發展的嶄新起點。
又是一個芳菲盡綻的四月,廈門大學迎來了她的100周年華誕。百年廈大,鳳凰花盛開,奔放熱烈、活力四射;千年古郡,紅樹林吐綠,春意盎然,生機無限。在這一重要時刻,廈門大學與云霄縣校地雙方歡聚一堂,共同見證項目建成、情誼長青。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洪華生,廈門大學校長助理、基建處處長張建霖;縣委書記王金獅,副縣長吳志英、紅樹林管理局局長董勇貴參加落成儀式。

活動中,王金獅代表縣委、縣政府向基地大樓的落成表示祝賀,向廈門大學建校100周年致以誠摯祝福,向廈門大學對漳江口紅樹林保護區工作的支持與幫助表示感謝。他說,長期以來,云霄縣高度重視漳江口濕地生態系統野外科研與教學基地建設,專門成立了服務專班,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用地征遷,以最優的服務做好審核報批等要素保障,以最好的環境滿足科研需求。特別是在紅樹林保護與修復方面,全縣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完成了紅樹林退養347.9公頃,紅樹林面積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設立時106公頃增加到268公頃;招商引進了悅嘉紅樹林育苗基地項目,開展生態養殖、科研科普、生態旅游、碳中和等全產業鏈的拓展研究開發,育苗秋茄、桐花、木欖、紅海4個品種500多萬棵,為基地開展科研與教學提供有利的條件。

王金獅表示,縣委、縣政府將一如既往關心和支持漳江口濕地生態系統野外科研與教學基地建設,全力為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生活創造好條件、提供好服務。希望漳江口濕地生態系統野外科研與教學基地能夠發揮科研教學優勢,著力在生態保護修復、生態資源合理轉化、科研科普、人才培養等方面與云霄深入合作,共同將漳江口紅樹林保護區打造成國內國際知名的科研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人才培養基地、合作交流共建基地,助推云霄實現高質量發展超越。

張建霖在致辭中回顧了漳江口濕地生態系統野外科研與教學基地建設發展歷程,向上級有關部門的傾力支持,向云霄縣委縣政府及各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他表示,廈門大學將更快更好地推進基地建設,為云霄紅樹林資源保護、修復管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科學和智力支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提供重要保障。

廈門大學漳江口濕地生態系統野外科研與教學基地是市級重點項目,是推進云霄生態縣建設的重要平臺,也是廈門大學有效推進漳江口科研與教學工作的重要支撐。經過多年來建設完善,該基地先后成為教育部“國家理科野外實踐教育共享平臺”首批32個基地之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理科人才培養基地”的華南實習基地、中國生態學學會首批“生態科普教育基地”。此次落成投用的基地項目總投資5300多萬元,占地1.2萬平方米,按照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建設,包含科研用房、培訓教學用房、住宿用房、餐廳食堂等,并配套建有停車場、籃球場等設施,集科學、教育、社會服務等多功能于一體。該基地將充分發揮廈門大學紅樹林科研優勢,以及福建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管理優勢,開展以紅樹林等濱海濕地保護、管理和利用為主的海洋生態文明科普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