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眉嶺下,社下山前,白墻青瓦的古田會議會址莊重古樸。
1929年12月在此召開的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閩西,毛澤東寫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溪鄉調查》等經典著作。
從閩西、贛南,中央紅軍主力開始戰略大轉移,踏上兩萬五千里長征路,用苦難、曲折、流血、犧牲,驗證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對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史是最好的營養劑。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母親齊心,都經歷過革命戰火的洗禮。
習近平從小聽著革命故事,傳承著父輩紅色基因,對革命老區有著深厚的感情。
福建是我國著名革命老區之一。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福建老區人民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贏得了“紅旗不倒”的美譽。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先后19次到閩西,其中7次到古田、3次到才溪,看望慰問老紅軍和革命“五老”人員,瞻仰革命遺址,追尋革命足跡。
習近平赴任寧德的第二天,就輕車簡從來到福安柏柱洋,瞻仰閩東蘇維埃政府舊址,看望烈士后人。對閩東紅色遺存的挖掘保護,習近平更是投入了特殊感情。
福安城北月屏山麓,矗立著閩東革命紀念館。步入紀念館,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名為“豐碑”的雕塑,展示閩東各族人民在紅旗下前赴后繼、勇往直前、迎接勝利的奮進身姿。
在葉飛、曾志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倡議下,寧德地區于1984年開始建設閩東革命紀念館。
為把紀念館建好、發揮更大作用,在開館前后的9個月時間里,習近平先后4次主持地委辦公會議,聽取紀念館建設、陳列等工作匯報,具體研究推進紀念館開館事宜。從革命文物收集、史料陳列、設施完善、講解員培訓到開館儀式等諸多細節,習近平都逐一過問、研究,協調解決經費、編制、管理體制等問題。1989年7月1日,習近平與老同志、老紅軍代表參加了閩東革命紀念館開館儀式。
開館后,習近平十分重視發揮紀念館的使用效益和教育意義,要求“充分利用閩東革命紀念館這塊陣地,廣泛開展老區傳統教育”。
習近平多次深情表示:“忘記老區,就是忘本,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飲水思源,勿忘老區。”
習近平經常講起這樣一段老紅軍的故事:“在福建工作時,一位開國中將的子女找到我,說要遵循遺愿把父親骨灰的一半送回家鄉,一半送到閩西革命老區埋葬。這位老將軍是湖北人,長征時是一個團的團長,帶領團里的閩西子弟,血戰湘江,很多戰友都犧牲了。他說,死后要同戰友們長眠在一起。”
這位老將軍就是曾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的開國中將韓偉。1992年8月,遵其遺囑,韓偉將軍的骨灰被安放在了閩西革命公墓。
“這個感情在我心里。”習近平說,老區蘇區的紅土地孕育了革命,也孕育了革命老前輩,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行走在紅土地上,感受信仰的力量,習近平說,要把紅土地的革命精神歸納概括,要通過弘揚這種精神,凝聚人心,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對于這種精神,習近平說:當年的革命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國情的具體結合,是用大無畏的不怕犧牲的精神去變革舊體制、舊社會。
習近平對老區蘇區干部闡述了如何看待革命精神的辯證觀點。他指出,革命精神是一種優勢,要使它成為我們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將進一步激勵我們以先進的姿態、開拓進取的精神走進新時代。
內容節選自《閩山閩水物華新 習近平福建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