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5月5日,全省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工作總結表彰大會召開。
會議宣布,到1997年底,福建提前三年完成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任務,基本消除絕對貧困;超額完成了省里原定三年搬遷10萬人的“造福工程”;按計劃實現了1995年提出的基本達到小康水平的綜合指標,農村小康進程綜合得分達到90分以上,80%以上的鄉(鎮)、村和農戶達到小康標準,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全省農村基本達到小康水平綜合指標,標志著我省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邁出了關鍵的一步,這是歷史性跨越。”在總結成績、展望未來的同時,習近平強調小康建設具有長期性,不可存在松勁思想,全面推進小康建設任重而道遠,需要做更大努力。
福建開始探索寬裕型小康之路。
1998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組織實施農村寬裕型小康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10年全省農村主要社會經濟發展指標和人民的小康生活達到或超過屆時世界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力爭在21 世紀二三十年代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福建還確定了福清、杏林、晉江、石獅、龍海等10個縣(市、區)作為寬裕型小康試點,由10個省直部門掛鉤指導,并派出工作隊幫助工作。
1999年3月23日召開的寬裕型小康試點縣和山區經濟欠發達縣掛鉤幫扶工作隊動員會上,習近平說:“我省農村已基本實現小康,基本消除絕對貧困,但這并不意味著全省扶貧任務已全面完成,發展的不平衡性還客觀存在,平均數底下仍然掩蓋了一些貧困戶,小康縣中還有貧困鄉,小康鄉中還有貧困村,小康村中還有貧困戶,因災返貧也將長期存在。”
寬裕型小康指標體系由省、地(市)、縣和鄉、村兩級組成,其中增添了綠化率、環境污染治理合格率等指標。
“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是農村小康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途徑。”此前的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就強調,積極探索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進一步提高扶貧開發和小康建設的質量和水平。
日月如流,時任南平市延平區爐下鎮鎮長林國強依然忘不了習近平的那次“沉默不語”。
1998年10月23日,習近平到爐下鎮調研農村奔小康工作。爐下鎮是閩江水口庫區移民鄉鎮之一,為解決農民生計問題,鎮里鼓勵發展畜牧業,生豬養殖一度成為這里的支柱產業。全鎮近一半村民家里養豬,商品豬年存欄規模最高時達到50萬頭,年產仔豬量也達到50萬頭。
當天,鎮里在洋洧村閩北仔豬交易中心門口拉出了“全國最大母豬基地”的橫幅,滿心期待能獲得省領導的肯定。
“出乎大家意料,在聽完生豬產業發展介紹后,習近平同志并沒有對生豬產業作太多回應。”林國強還記得,當時習近平一直環視著四周成片的豬欄,似乎在思考著什么問題。
從仔豬交易中心出來后,習近平反倒被路邊“一春飼料”的廣告牌所吸引,駐足觀看。
林國強向他介紹,一春公司是一家種養加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綜合性農業發展公司,通過回收養豬的糞污,做成有機肥和灌溉用沼液。
“要轉變觀念,把資源開發從單純的經濟生產轉到開發與保護并重,保持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要認真走好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路子。”習近平的一番話讓林國強恍然大悟。
調研結束后,南平開展了一次“爐下之問”。
“粗放的生豬養殖回報高,但要用污染環境來換取。二者如何選擇?今后的路怎么走?”林國強說,后來南平市開始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為爐下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注入了科技力量。
內容節選自《閩山閩水物華新 習近平福建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