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年12月20日,霞浦縣龍首山下的縣委黨校里人來人往,寧德地區首次開展的“地縣領導接待群眾來訪日”活動正在這里進行。率隊的,是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
中年婦女舒穗英向習近平訴說難處:幾年前,縣對臺部在她家附近的河道上建房,河道砌小了,造成淤積阻塞,今年9月,一場暴雨引發的洪水沖進了她家門,她家損失很大。
“你有什么要求?向有關部門反映過嗎?”“縣對臺部建房子有沒有經過批準?”習近平問得很細。
縣信訪辦同志答:“經過城建部門批準?!?/p>
“問題就復雜在這里,對臺部在河道上建房子,把河道砌小,是不對的,但是經過城建部門批準的,責任又不全在對臺部。”習近平說。
習近平提出到舒穗英家查看,現場給出處理意見。
不久,有關部門做了賠償并清理了河道。舒穗英感念至今。
當天,得了重感冒的習近平,一直打噴嚏、流鼻涕,但和其他干部一道,堅持完成了全天的接訪。
習近平接任寧德地委書記時,寧德經濟總量排全省最末,俗稱“閩東老九”,是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群眾對盡快擺脫貧困的期望值較高,但地方經濟基礎落后,一時難以達到快速發展的要求,加上一些干部、群眾觀念也處于“貧困”狀態,一些老問題未及時解決,新問題又不斷出現。社會矛盾增多,群眾上訪驟增,信訪量全省排第一。
習近平認為,領導干部要主動到基層接訪群眾,在信訪中傾聽人民的呼聲,了解人民的愿望?!拔覀児ぷ髂康氖菫槿嗣穹眨粌H要對上面負責,而且要對群眾負責,為人民做主?!?/p>
那天,接訪結束后統計發現,來了102位上訪群眾,受理各種問題86件,其中有12件當面答復解決。有些不能當場解決的問題,習近平就和相關部門說好,哪天、哪個時間,幾個部門湊到一起,一次性現場辦公,這樣,老百姓辦事就簡便多了。
當天晚上,他對這件事深入思考:有這么多來訪群眾,應該形成一個規范化的制度,既讓群眾滿意,也讓群眾好找。
當時的閩東交通不便,偏遠山村路途顛簸,群眾有事找政府,耗時不止一天。
“與其群眾跋山涉水上訪,不如我們干部直接下訪,幾個干部下去,總比那么多群眾上來要強一些。”習近平說。
為此,寧德地委、行署研究制定了《領導干部下基層巡回接待群眾來訪制度》,分別定出“書記約訪日”和“專員接待日”制度,由地委委員和副專員輪流帶領地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到各縣(市)與當地黨政領導一起接待群眾來訪。
把矛盾解決在基層,這樣到了一定程度就沒有人來申訴了,明代文學家、曾任壽寧知縣的馮夢龍曾闡述過他的“無訟”理念。
當時的壽寧,許多山民“不知法律,以氣相食,凌弱蔑寡,習為固然”。馮夢龍認為“世人惟不平則鳴,圣人以無訟為貴”,他察隱情于秋毫,訪真情于實地,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治理理念,勸懲教化、減輕訴累的無訟實踐,取得“牢房時時盡空、百姓安居樂業”的好成效。習近平對此倍加贊賞。
“書記約訪日”和“專員接待日”制度推出后,閩東的老百姓沒想到,在傳統的喜慶節日外,他們又添了一個新節——定于每月20日的地縣鄉三級領導接待群眾來訪日。各級干部稱之為“服務日”“公仆日”,而有的群眾管它叫“連心節”。
這以后,發生了許多與“連心節”有關的故事。
霞浦縣長春鄉傳臚村老支書投訴,從1958年起,他們先后在多個水庫建設中投下了數以萬計的無償義務工,水庫建成后傳臚村不能受益,缺水問題依然困擾著村民們的生產和生活。后來,技術員遠赴傳臚村,解決了缺水問題。
霞浦縣溪南鎮居民吳月香老房被洪水沖倒,未及時修復。居民張某趁機蓋店,吳月香與之理論不成,鎮里多次調解無效。最終吳月香在服務日來投訴,縣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門研究決定,正式批地給吳月香蓋房。
……
1990年3月統計數據顯示,一年來,參加地區到縣鄉接訪的廳處級干部達278人次,接待來訪群眾2339人;受理各類問題1601件,當場拍板解決584件,占36.5%;地縣立案辦理1017件,辦結934件,辦結率達91.8%。
寧德“四下基層”的工作機制在全省引起反響,各地信訪局局長來到寧德現場觀摩,學習好做法。
“四下基層”制度不僅倡導良好工作作風,也是干部了解村情民意、商討解決發展難題的重要渠道。
“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1990年4月,習近平在《把心貼近人民——談新形勢下領導的信訪工作》一文中寫道:“我們提倡各級領導帶任務、帶問題深入基層,解剖麻雀。通過深入基層,提高領導機關的辦事效率,有利于把問題解決在源頭,把矛盾消弭在萌發狀態;同時,要積極做好群眾的宣傳、發動和思想教育工作,改進各級領導的工作作風,使黨的方針、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內容節選自《閩山閩水物華新 習近平福建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