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公司“上路”,第一件事,就是趕緊完工先前延期交貨的8艘輪船。
一年半以后,舊單已清,新單到手。馬尾造船廠煥發生機。
自那以后,隨著航運市場的逐漸恢復,資金鏈順暢了,流失的人才也回來了。
“債轉股之前我們一年也就生產兩三艘船,改制以后,我們兩個船臺一年就能生產七八艘船。負債率下降,資金活起來了,再加上通過改制,一些重疊的機構被壓縮了,職工的勞動觀念正在慢慢改變,生產積極性也越來越高。”時任公司改制辦主任蘇從愿說。
馬尾造船廠“起死回生”,但習近平對“百年船廠”發展有了新要求。
2002年6月的一個星期日,馬尾造船廠一艘出口德國的700標箱集裝箱船即將交付使用,謝作民專門邀請習近平過來看看。
習近平欣然答應。
一早,習近平輕車簡從到來。他從底艙到駕駛室,再到船長居住間,看得非常仔細。
“(這艘船)國產(零部件)占比有多少?”習近平突然問謝作民。
“主要的設備以及導航系統都還是靠進口。”
“我們的造船工業要想真正發展好,還是要把重心放在提高技術水平上,不要總干‘苦力活兒’,要著眼高精尖,解決國產化,掌握主動權?!绷暯秸f。
在謝作民看來,人們還未徹底搞清楚剛經歷了破產風險和債轉股改制的馬尾造船廠體制上的“痼疾”,而習近平這一席話是從根源上找到“癥結”,并提出對癥下藥的“良方”。第二年,公司便開始改革造船模式,提出了“以財務管理為中心,以技術進步為基礎,全面提高公司管理水平”的生產經營管理指導理念,并以此為切入點,重整機構,精兵簡政,按公司法建立有效管理制度,規范辦事程序,實施全新的薪酬激勵機制。
職工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勞動效率大幅度提高,企業也步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政代表團、江西省黨政代表團分別于2002年8月4日、8月15日來福建學習考察,習近平專門把他們帶到馬尾造船廠,向他們介紹船廠的發展歷史。
2006年,在被譽為船舶界“奧斯卡”的德國漢堡海事國際展覽會上,馬尾造船廠生產的支線集裝箱船被評為標桿產品。
近年來,得益于不斷投入的科技研發,公司拓展了海洋特種工程船、遠洋漁業設施、工程鋼構等新領域,實現了船舶與非船舶制造齊頭并進,逐漸闖出了一條蓬勃發展之路。
內容節選自《閩山閩水物華新 習近平福建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