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強調福建經濟發展要跟國際接軌,通過引進外資把很多資金強、技術強、管理強、影響力強的國外優秀企業引進來,還強調要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2002年9月18日,福建煉油化工一體化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國務院批準。這個煉化一體化項目,是福建煉油廠與埃克森美孚公司、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在談合作項目,時稱“福建一號工程”。它也被喻為“世界級石化航母”——建成后至少可產生1∶5的強大“動力”,帶動新型材料、輕工、紡織、電子、汽車、食品、配套產業、第三產業等關聯產業1700億元以上產值。
1999年,福建僅有一個與中石化合資的福建煉油廠,一次原油加工能力每年250萬噸,完全不能滿足全省每年1000多萬噸的油耗。而煉化一體化項目“三國四方”的談判已持續3年多,尚未談出結果。
福建煉油廠的產能瓶頸、技術瓶頸到底在哪里?煉化一體化項目談判推進的難點又在哪里?帶著問題,1999年8月25日,習近平到煉油廠實地考察。
那一天,他進入中央控制室、深入生產裝置區、走到10萬噸級專用油碼頭,一邊看,一邊聽,一邊問。烈日炎炎,他就站在碼頭上,和福建煉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馬金魁,公司黨委書記張碧聰,一起討論煉化一體化項目規劃中的航道設計等細節。
當時的福建煉油廠,在企業改革、內部管理、開拓市場上做了大量努力,在1998年實現扭虧為盈,特別希望能乘勢談下煉化一體化項目。但這個項目究竟規模要做多大、各方的合資比例多少、合作關鍵條款怎么設計,這些關鍵性問題都還沒細談。
馬金魁說:“當天座談會上,我把這些情況做了匯報。習近平同志聽后鼓勵道,省里把石化工業作為支柱產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煉化一體化項目,如果這個重大的合資項目真正建成,福建煉油化工有限公司將在國內同行業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福建的石化產業在全省產業結構中也會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
“習近平同志還說,目前,對福建煉油廠、福建省來說,就是要把審批前、審批后的各項前期工作、準備工作抓緊、抓好,爭取使這個重大項目早一點談成、早一點準備就緒、早一點啟動。”
其實,煉化一體化項目的談判,當時正處在“臨門一腳”的關鍵節點。
一方面,是時間緊迫。1998年下半年,國家實施宏觀經濟調整,中央提出三年內不批大型加工型項目。“三國四方”合作者非常焦急,包括習近平在內的省領導多次進京匯報項目進展,反復強調現在是既有市場需要,又具備條件,希望得到國務院支持。
另一方面,是項目規模設定。這一點,時任福建省副省長賈錫太記憶猶新。賈錫太說,習近平派他到美國考察埃克森美孚公司。美國的煉油廠非常先進,全部自動化,廠區之內幾乎看不到工人,?這和福建的小煉油廠形成了鮮明對比。
考察當時,賈錫太更加理解他到任首日習近平對他說的“一定要努力引進世界500 強,這些公司有先進的技術、有先進的管理經驗,能帶動福建的整體水平”的內涵,也更加明白為什么煉化一體化項目的規模要做大。
馬金魁回憶當時設計項目規模時說:“石化產業發展速度很快,?這樣一個與世界石油巨頭聯手的合作項目,規模必須夠大,裝備必須要夠先進,否則裝備能力很快就跟不上產業發展速度,到時候再來改造不僅花費成本、時間,甚至會一步慢、步步慢,錯失產業躍升良機。”
在這樣的思考下,“三國四方”最后商定,福建煉油化工有限公司、埃克森美孚(中國)石油化工公司和沙特阿美(中國)有限公司以50%∶25%∶25%的股比合資建設,總投資49.36 億美元,年煉油規模擴至1200萬噸,并新建80萬噸/年乙烯裂解、70萬噸/年芳烴、80萬噸/年聚乙烯、40萬噸/年聚丙烯等化工生產裝置,以及相應配套公用工程。
終于,2002年10月21日,中石化公司與埃克森美孚公司在美國簽訂框架協議,推進包括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在內的合資項目。
“世界級石化航母”開進湄洲灣。項目順利推進,2009年5月正式投產。
2009年10月30日,習近平向福建省委、省政府、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發來一封賀信,信中寫道:“欣悉福建煉油乙烯一體化合作項目建成投產,謹向你們表示熱烈祝賀?!希望你們抓住國家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實施石化產業振興規劃的重大機遇,努力把福建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培育為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為福建省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貢獻。”
這艘“世界級石化航母”,如今以石化上中游產業為主,除了滿足省內外油品、石化產品市場需求,促進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外,還拉動石油化工、合成材料、有機化工、精細化工等中下游配套工業的發展,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內容節選自《閩山閩水物華新 習近平福建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