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科教興國,人才的歸屬是關鍵,中國的教育必須培養有中國心、具民族魂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廣大教師能夠“教育和引導學生心中要有國家和民族、意識到肩負的責任,牢固樹立為祖國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立志成為黨和人民需要的人才”。現階段,最新的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語文課程標準將“三種文化”作為青少年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期通過發揮“三種文化”凝心聚魂的功能,將青少年培養成為深度理解、認同和熱愛中華文化,具有家國責任意識的一代新人。
要澄清“三種文化”內涵,建構“文化—責任”框架。
完整的品德心理結構由知、情、意、行、心構成,認知是起點,價值問題是一切問題的基礎。只有通過價值澄清,才能真正認同這種文化,從而將其內化成個人的道德傾向、態度、情感、動機,乃至堅定的道德意志,成為個人價值體系的一部分,并外化為道德行為,做到知行合一、情理融通,形成真正的道德自我。因此,情感和態度是文化育人的關鍵因素,要激發青少年家國責任意識,就必須探討和分析“三種文化”的來龍去脈,理清“三種文化”的內涵及其聯系,讓青少年真正領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文化價值思想,產生文化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文化不是靜止的,是具有生命力的,始終處于不斷變遷之中。“三種文化”是同根同源和與時俱進的關系,是中華文化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應時處變,是適應時代特點而形成的主體文化表現形式,是文化的發展和創新。“三種文化”緊密關聯,每一種文化都是對前一種文化的血脈繼承和時代轉化。而正是這種繼承和轉化,讓中華民族具有了賴以長久存在的靈魂,推動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
中華文化歷經風雨滄桑而綿延不絕,呈現出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不同面貌,其骨子里有一個不變的核心,那就是“家國一體”,責任擔當。我們提倡愛國主義,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始終凸顯著濃烈的家國責任意識。這種責任意識貫穿了中國古代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正是這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強烈體認,以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終極人生理想,推動著中華民族的命運在風雷變幻的歷史時空中努力前行,并繼續觀照著中華民族的未來。沒有家國責任擔當就沒有“三種文化”的賡續,應該在一個“文化—責任”理性框架中理解、提煉和架構二者之間這種血肉交融的關聯。
樹立英雄人物模范,講好中國時代故事。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英雄人物,他們走出中國古代社會紛繁復雜的棋局,在強敵入侵民族危亡之際不惜舍身殞命殺出一條血路,苦苦求索一條救國救民之路,為社會主義大廈培根筑基添磚加瓦。他們演繹著中華民族的高風大義,也展示出最鮮明的時代特征。他們可能是群體,也可能是個人。他們可能就在我們左右化身于無形。而每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或者關鍵的轉型時刻,他們就成為中華文化的精神標識,發出時代最強音。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對中華民族的英雄,要心懷崇敬,濃墨重彩記錄英雄、塑造英雄,讓英雄在文藝作品中得到傳揚,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絕不做褻瀆祖先、褻瀆經典、褻瀆英雄的事情。”
要讓青少年了解祖國曾經走過了怎樣的艱難路程,先輩們曾經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嚴如何披肝瀝膽流血犧牲。因此,要講好中國故事,講好英雄故事,樹立英雄模范形象。孔子杏壇講學萬世師表,蘇武北海牧羊不改初心,楊靖宇勇抗敵寇血染山河,鄧稼先冒死歸國成為兩彈功勛……這些人物和故事耳熟能詳,其時代背景和人物經歷更要深入人心,要在展示內在品格、人格形象等方面下功夫,選擇有效的敘事方式。講英雄人物的故事要“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要避免口號化、形式化、膚淺化,要揭示其歷史背景,闡釋其精神內核,解讀其情感脈絡,既表現其偉大不凡之處,也展現其作為普通人的血肉情思,情理交融,以求打動、感染、影響青少年。
育人目標“化大為小”,增強學校育人實效。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把實踐作為育人的起點和終點,實踐既是育人方法也是評價依據。因此,學校應樹立堅定的“立德樹人”理念,落實學科育人,顯性課程、隱性課程雙管齊下,提升教師文化素養,尤其是“三種文化”的解讀力和表達力,將以文化人的大目標轉化分解為小目標,即青少年在生活學習中可知可感的人、事、物、理。比如,雷鋒精神包含著“無私奉獻”“愛崗重責”“知恩圖報”“吃苦耐勞”“勤儉節約”“持之以恒”等和今天的青少年密切相關的精神品質,發掘、細化這些品質,將其和學生的生活、學習相聯系,才能真正搭建學生和雷鋒之間的情感鏈接,理解“雷鋒精神”的文化內涵是對祖國的愛和回報,從個人層面、個人與他人層面、個人與社會層面表現出的一種責任意識和家國情懷。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以“三種文化”培育青少年,凝其心聚其魂,能夠讓他們安身立命,明白此身何屬,從而承擔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