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基本特征與本質要求的全面定義,是基于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得來的,準確回應了黨百年來生態環境治理理論發展與現實探索的偉績,為新時代新征程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方向。生態文明建設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實途徑,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整體舉措。
福建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發源地之一,也是最早開始生態省建設的省份,經過長期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發展與實踐探索,福建省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試驗區”,生態文明建設是福建省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顯著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福建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規劃,為福建找到因地制宜的綠色發展之路,對福建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也為新時代新征程中福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積累了現實基礎。
生態文明建設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基礎與前提
生態文明建設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與前提,這一結論是黨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程中不斷實現理論創新與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得到的。
在理論邏輯上,生態文明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對人與自然關系作出哲學解答,也是其世界觀理論的重要內容,從根本上回答了人、自然和社會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以科學自然觀、綠色發展觀、生態民生觀、系統治理觀、嚴格制度觀、全球治理觀等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文明理論。這一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中國化時代化發展和創新性繼承,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理論準則之一。
在實踐邏輯上,生態文明是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基礎與前提。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大計”。黨的二十大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十年來的成就作出總結,并明確指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福建省是開辟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境界的前沿陣地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省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發源地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提出很多具有創造性的生態環境保護論斷,充分彰顯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
首先,習近平在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上提出系統性治理的觀念,將林業、水域、農田與水土流失治理統籌考慮,將馬克思主義的物質世界普遍聯系觀點與福建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了生態治理系統觀的萌芽。
其次,習近平在福建省森林保護與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實踐中創新性提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的生態價值觀,將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兩大和諧”的辯證關系與閩東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脫貧實踐相結合,形成科學自然觀與綠色發展觀的理論萌芽。
再次,習近平在廈門、福州城市發展中提出建設“清潔、優美、舒適、安靜”城市的生態民生論斷,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觀點與福建省城市發展戰略相結合,為全國生態民生論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福建省在新時代新征程中仍然承擔著繼承與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的生態環境保護論斷、不斷推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步的重任。
福建省是提煉新時代新征程中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經驗的先行區
福建省是最早開始生態省建設的省份。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省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實施了多項全國領先的舉措。
一是將治理水土流失作為省級為民辦實事項目,穩定水土流失治理財政投入,將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建立的水土保持委員會制度向全省推廣,進一步發展為由省委書記、省長任組長的水土保持工作領導小組,實行省領導掛鉤幫扶水土流失治理重點縣制度,將水土流失治理納入省委、省政府督辦的“五大戰役”和“為民辦實事”的項目范圍。
二是將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向新時代,實現省域林業經營管理體制市場化、社會化改革,開創集體林權制度與“雙碳”戰略銜接路徑,為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積累豐富經驗。
三是改革政績考核制度,在全省域取消GDP考核,將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要素納入主要考核指標。
四是開展省域內流域生態補償制度,率先建立河長制。河湖長制成效獲得國家表彰激勵,集體林權制度作為福建經驗向全國推廣。
總的來說,福建省作為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十三五”時期共39項改革經驗向全國推廣,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福建智慧。黨的二十大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具體安排,福建省在推進綠色發展、低碳化發展,推進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中和方面具有充足的在地優勢與歷史經驗。
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發揮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賦能的優勢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是中華民族保障糧食安全、生物多樣性安全等生態安全的根本道路。福建省應該發揮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優勢,推進省域內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為中國生態文明提供福建經驗,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賦能。
首先,以碳達峰碳中和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的總抓手,統籌規劃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的大格局。福建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明晰“多區疊加”的政策紅利與聯動效應,統籌部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通過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建設清潔低碳現代能源體系、推進交通運輸綠色低碳發展、加強對溫室氣體的監管等,推進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新征程上,福建省應發揮“多區疊加”優勢,著重以制度體系建設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且真正發揮市場在高質量發展中的主體作用。明確綠色發展制度梯次設置與完善理念,優化省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制度體系,分區域推進綠色發展轉型;著重發揮市場機制對綠色發展轉型的內在推動作用,完善環保企業的價格機制、優惠稅收、綠色金融等市場化制度體系建設。
其次,以城鄉統籌、陸海統籌為原則,以重點問題嚴管為手段,推進省域污染防治。福建省將城市與鄉村、內陸與海洋分別管控作為污染防治的發展方向,發揮精準施策優勢,既注重重點施策又兼顧統籌推進,為未來污染防治搭建全方位治理網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求實現污染防治的現代化,未來福建省應著重加強城市內河治理、垃圾分類等,在行政領域強化城市污染防治的體制機制改革,優化部門權力清單,在市場化機制領域強化城市污染防治的技術研發,提升城市污水處理達標率和城市垃圾分類治理成效;重點推進農村污染防治,強化農村生活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土壤污染、小流域污染治理的省級統籌力度,以城鄉統籌為目標,完善相關制度與指標體系建設;加強海洋污染防治力度,發揮海洋強省優勢,對入海排污口實現全面排查整治,以入海河流整治為紐帶推進陸海污染統籌防治,加快形成沿海及海水養殖生產、生活污染物管控的制度體系。
最后,以生態修復示范建設推進城市、農村、流域生態環境修復。自然資源趨緊、生態環境風險是未來制約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福建省應對生態修復作出更加具體的戰略安排,包含城市建設用地污染修復與污染防控,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中心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現自然保護地與生態保護紅線常態化監督,提升生態保護監督能力,實施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重大工程,開展河湖生態緩沖帶保護與修復等。未來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應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性治理的理念,完善生態修復相關制度標準體系,深入開展生態治理體系改革,完善生態修復的多元投入機制,綜合運用生態補償、損害賠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投資基金等參與生態保護修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