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開發各地優勢資源,因地制宜規劃發展一大批特色扶貧產業,通過“造血工程”不斷提升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越來越多的貧困村正實現脫胎換骨的變化。
在井岡山市新城鎮的排頭村,集中連片的標準化魚塘、設施齊全的果蔬大棚特別顯眼,這是省農業廳派駐第一書記,帶資金、帶技術、帶項目在這里新建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帶來的變化。村民謝錦才告訴記者,基地的28個鋼架大棚免費給貧困戶使用,育苗規模和效益比以前的薄膜小拱棚高得多。他說:“鋼架大棚這個通風,光照什么都好,原先成活率只有百分之七八十,現在是百分之百,現在市場價是四毛錢一棵,上萬塊錢收入,增加了我們的收入。”
每個鄉鎮有一個規模化的產業示范基地、每個村有一個產業合作社、每戶貧困戶有一個產業項目,去年,井岡山市農業產業平均每戶增收超過1500元。
井岡山市副市長藍勝華表示:“今年貧困戶從我們的高效農業、現代農業當中的增收,力爭要達到兩千塊錢,讓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2%,這樣我們才能有效鞏固脫貧成果。”
在產業扶貧中,江西依托貧困地區資源稟賦,確定發展高效經作、優勢畜禽、特色水產、休閑農業等特色產業,引導貧困戶以各種方式參與當地產業發展。萍鄉荷樹坪農業公司通過“公司+農戶”的形式,一方面帶動貧困戶就近投工投勞,另一方面為當地30多戶貧困農民免費提供羊種,幫助搞好飼養管理、疾病防治等服務,并以保護價格進行收購。
萍鄉荷樹坪農業公司副總經理張春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這里上班的話,一個月就是兩千多,吃住都在我們這一塊,(收入)一年的話大概也就是2萬多塊錢。其他有一些把羊領到家養的,他一年的增收也就是1萬塊錢左右。”
有了龍頭帶動,全省產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增強,脫貧發展后勁更足。
今年,江西除安排好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外,還統籌整合58個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縣的涉農資金,全部用于脫貧攻堅工作。省農業廳計財處調研員李曉云告訴記者:“整合了高標準糧田、現代農業、菜籃子工程等強農惠農資金,打造了贛南臍橙、鄱陽湖水產、江西綠茶等品牌響、有特色、帶動力強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按照省農業廳、省發改委和省移民扶貧辦聯合編制的“十三五”產業精準扶貧規劃,到2020年將通過產業發展,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安全高效的產業精準扶貧體系,帶動200萬貧困人口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