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霄縣坪水、古樓、荷步、佳園等4個村被中共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列為“中央紅軍村”,這4個村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為革命事業作出重大貢獻,也付出巨大犧牲。
云霄縣委史志室黨史顧問方志南表示:“創建云霄小蘇區是中央紅軍攻克漳州時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戰略意圖。1932年4月20日,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勝利攻克漳州,就在同一日,毛澤東在會見羅明、鄧子恢、王海萍時指出:目前革命中心仍在農村,要抓住時機,發動群眾,鞏固以漳浦小山城、龍嶺、龍溪圩為中心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向南靖、平和、云霄、漳浦、龍溪五縣擴大游擊戰爭,建立小紅軍,創建小蘇區。”

閩粵邊區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秉承毛澤東的戰略意圖,抓住紅軍攻克漳州和“福建事變”這兩個有利時機,著力向云霄方向拓展,在云霄與鄰縣邊界地區創建小蘇區。
中央紅軍在攻克漳州后,迅速揮師南下,于4月24日攻克漳浦縣城。4月26日,紅七師越過盤陀嶺,到云霄的古樓、瓦坑、佳園、后埔一帶活動,紅九師挺進梁山,到云霄的浯田、荷步、岳坑一帶活動,紅軍兵分兩路挺進云霄,來回沖殺,給國民黨反動派極大的震懾。在紅軍駐漳期間,云霄的盤陀嶺下的古樓、瓦坑、佳園、后埔和梁山西麓的荷步、浯田、岳坑一帶。在進漳紅軍武力支持下,迅速形成以漳浦龍溪圩、小山城、龍嶺為中心的、涵蓋云霄荷步、岳坑、后埔、瓦坑、佳園、古樓在內的,縱橫數百里、連接閩西蘇區的靖和浦蘇區。
紅軍離漳后,國民黨反動勢力瘋狂反撲,蘇區淪入敵手,革命斗爭由公開轉入地下。
“福建事變”后,十九路軍停止進攻中央蘇區,停止進攻靖和浦革命根據地。靖和浦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就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著力向云霄方向拓展,在云霄與鄰縣邊界地區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權,云霄蘇維埃運動進入全盛時期。紅三團配合我們地方工作人員開展工作,也進行了整編,整編后的紅三團加強在梁山、龍墓山、大帽山、烏山一帶的活動,武裝支持地方工作人員分田地、斗地主,開展分田建蘇工作。
1934年10月,云霄5塊小蘇區(饒和埔詔縣委領導下的兩塊老蘇區和靖和浦縣委創建的3塊新蘇區)連成一片,成為閩粵邊特委領導下的閩粵邊紅色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塊,是饒和埔詔縣委領導下的,云和詔邊的小蘇區,包括陂下、梅林、仙石、龍透、七高磜、金坑、曲溪、三星等8個村級蘇維埃政權。第二塊,包括烏螺、大侖、枧腳、磜美、橋頭、客寮等村級蘇維埃政權。第三塊,是靖和浦縣委浦云區委領導下的,梁山西麓地區,包括荷步、岳坑、大洞、水頭、大徑、新園、佳園、瓦坑、古樓等村級蘇維埃政權。第四塊,靖和浦縣委五南區委領導下的根據地,位于云霄、平和、漳浦三個縣交界處,有徐南坑、鞍仔、小尖、白石、橫山、圓峰等村級蘇維埃政權。第五塊,靖和浦縣委云和區委領導的根據地,包括坪水、寶石、寶洞、杉腳、坑口、枋林等蘇維埃政權。”云霄縣委史志室黨史顧問方志南表示。
閩粵邊特委、漳州中心縣委(靖和浦中心縣委、靖和浦縣委)、饒和埔詔縣委秉承毛澤東向云霄等五縣“開展游擊戰爭、創建小紅軍、建立小蘇區”的戰略意圖,著力向云霄方向發展,在云霄與鄰縣邊界地區創建小蘇區,使云霄蘇區成為閩粵邊紅色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央蘇區的外圍屏障。
云霄小蘇區創建的歷史意義有三點:第一,云霄小蘇區成為中央蘇區的外圍屏障;第二,云霄蘇區的建立為支援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斗爭,策應中央紅軍長征做出了重大貢獻;第三,開辟烏山革命根據地是蘇區斗爭的延續和發展。(朱淮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