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福建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工程師陳志和同事們在山前海灘開展調查研究,他們有了驚喜的發現。
云霄縣列嶼鎮山前海灘是亞太區鱟觀測網絡計劃觀測點、“為海行動”鱟種群保育科學放流示范點、全球中國鱟產卵與育幼棲息地。從去年開始,省海洋與漁業局積極聯動省淡水水產研究所、集美大學等專業機構和高校專家在這里不定期開展鱟種群數據監測、棲息地現狀調查研究、鱟保育科普宣傳等活動。
福建省淡水水產研究所陳志工程師介紹:“我們發現云霄列嶼山前海灘是全省中華鱟為數不多的幼體棲息地,也是比較適合它育幼的棲息地。所以今天過來想把這些數據給系統地建立起來,形成一個數據樣本,把它上傳到我們計劃聯盟的數據庫中。”

中華鱟是一種古老的海洋節肢動物,存在地球上已有4億多年,是比恐龍還要古老的“海洋活化石”。近年來,由于棲息地的不斷喪失,野外種群被過度捕撈利用,中國鱟數量呈現“斷崖式”下降。2019年,中國鱟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2021年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在山前海灘,專家們正循著一條條“鱟道”尋覓鱟的蹤跡,撥開一層薄薄的淤泥和沙子,一只只形如小坦克的幼鱟“張牙舞爪”探出泥地,時而在沙灘上緩緩爬行、鉆沙潛伏;時而舞弄細長的尾劍支起身上厚重的“盔甲”翻身。雖然鱟的外形丑萌丑萌的,軀體里卻蘊藏著巨大的價值。
“有的人可能覺得鱟的外形比較像外星生物。其實,它對我們人類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鱟血可以做成一些檢測試劑,鱟試劑的應用對我們人類是一個非常好的。所以它是保護我們人類健康的一個物種。”陳志工程師說道。

中華鱟生長周期很長,十幾年的發育期都在潮間帶泥沙灘發育和成長。適宜的產卵場和幼體孵育場是中華鱟得以繁衍生息的保證。它的一生需要三種生活環境。在夏季,母鱟會背著公鱟來到高潮區的海灘產卵,這些鱟成對出現,被稱為“夫妻鱟”。卵孵化后,中華鱟幼體則到潮間帶的泥沙里蛻皮成長,一生需要蛻皮16次~17次,生長發育過程相當漫長。長大以后,中華鱟才會到淺海中生活。鱟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比恐龍還早,其間經歷了幾次生物大滅絕事件都頑強生存了下來。
中華鱟的幼體對棲息地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有中華鱟的地方,一般這里的生態環境是非常好的。在云霄列嶼,它的地理優勢是沙灘很平整,退潮漲潮的距離很長;另外,這里的沙比較多,非常適合中華鱟的棲息,同時,這里沙的表面還有一些泥,就著一些能夠給中華鱟提供餌料的生物,方便它們進行攝食。
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研究團隊此行將對云霄縣列嶼鎮山前海域中華鱟的資源分布、棲息地環境要求等情況展開系統研究和調查,為進一步探索濱海生態保護及中華鱟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更加科學完善的方案依據。
下一步,福建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將在實驗室或者科研基地進行中華鱟的幼體培育工作,把培育的幼體放到適宜中華鱟的育幼棲息地進行增殖放流,實現中華鱟種質資源的恢復,這也是他們科研的最終目的。
2021年2月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公布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鱟科的中華鱟和圓尾蝎鱟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方楚楚 馮汪煜 何偉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