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山山腰,因漫山遍野的枇杷而“銀裝素裹”。站在棪樹村觀景平臺上眺望千畝枇杷生態觀光園,“雪景”令人震撼。
大年初五,充盈著棪樹村的除了新春佳節的氛圍,還有豐收的喜悅——村里第一批枇杷已經成熟。早上8點出頭,村民吳建民收拾好工具,沿著平坦寬敞的機耕道路騎行5分鐘,來到自家的枇杷園忙活。
停穩摩托車,拿出成疊的套袋和訂書機往脖子上一掛,吳建民便順著田埂走進枇杷園深處。走到一棵枇杷樹旁,吳建民踮起腳尖,伸手勾下枇杷枝,為枇杷果套上銀色的袋子,再釘上五六枚訂書釘,整套動作一氣呵成。
棪樹村令人震撼的千畝“雪景”,正是由這些手工套上的銀白色的防曬、防蟲袋打造出來的。“近階段的工作是在給晚熟品種和長得慢的枇杷果套袋,同時采摘部分早熟品種的枇杷。”吳建民告訴記者,春節后天氣好、氣溫高,枇杷成熟加速,很快就會進入采摘旺季,到時候從廣東、廈門等地前來觀光采摘的游客就會遍布果園步棧道。
棪樹村位于云霄縣和平鄉,地處烏山山脈,轄區屬丘陵地帶,土壤富硒化,海拔較高,氣候溫差明顯,生態環境優越,是優質的枇杷生產基地。十年前,棪樹村仍是一個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環境臟亂、產業滯后的窮村。“以前,村民以種水稻為生,家家戶戶都有一頭牛。碰到家庭條件差的,連牛都買不起,田都犁不了。改種枇杷后,也曾因為銷路問題,導致枇杷爛在地里。”村民吳自德說道。
近年來,棪樹村緊緊圍繞枇杷這一主導產業,探索“生態+現代農業+鄉村游”發展模式,完善旅游配套設施,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旅,并先后被授予“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福建省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等榮譽稱號。休閑觀光、采摘果實、品嘗美食,世外桃源般的棪樹村吸引游客紛至沓來。如今,棪樹村年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千萬元,直接或間接帶動農戶100多戶,村民人均年收入近3萬元。
“村里發展旅游后,枇杷的銷路更寬了。”吳自德說,品相好的枇杷賣給收購商,有部分曬斑的枇杷可以做成枇杷膏、枇杷果脯,不愁銷路。
旅游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全村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發展。游客服務中心、枇杷科技小院、枇杷文化館、優新品種示范園、夜景廊橋……一個個文旅示范項目在棪樹村萌發成長,豐富了旅游供給。枇杷交易市場、棪宿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好農康食品有限公司、啟佳佳食品等本地企業的發展,帶動了枇杷花茶、枇杷露、枇杷果脯等深加工產品的開發,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新的一年,我們將以科技小院為依托,建設科研、民宿為一體的產學研基地,將棪樹村的文旅、枇杷產業做強做優。”福建省紀委監委駐棪樹村干部湯子杰介紹,科技小院已經進入收尾階段,投用后將邀請省農科院、省農林大學的專家到村里開展科研,推廣新品種、指導枇杷管理技術等,提升枇杷品質,促進村民增收。(閩南日報 莊朝惠 郭揚 馬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