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東廈鎮洲渡村的方坤藝家庭農場,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映入眼簾。此時正是農場夏糧耕種的關鍵時刻,農場主方坤藝正忙碌在田間地頭,帶領工人們進行翻耕、溶田、插秧。前不久,他的140余畝番茄田剛剛喜獲豐收,如今剛摘下“紅果”又要披上“綠裝”,通過水旱輪作栽培的模式,實現了“一地雙收”,讓原本的“春閑田”變成了“增收田”。
番茄王子”變身“種糧能手”,方坤藝逐夢鄉野,又踏出新的一步。由于多年與小番茄打交道,讓方坤藝完成了從“種植小白”到“種植能手”的蛻變,多年來與小番茄的打交道,讓他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從選種、育苗、定植到田間管護,每一個環節他都親力親為,精心管理。他更是研發并運用了生物菌肥種植技術和綠色生態栽培技術,使得番茄品質更上一層樓,深受市場歡迎。
“我現在一般是跟深圳的百果園,還有樸樸,山姆商超這些比較中高端的平臺對接的,現在番茄基本上都是銷給他們的。番茄跟水稻輪作,種一季水稻,能讓土壤底下的一些病蟲被清除,還有一些過量的元素,比如氮元素等,通過輪作會被吸收掉。我家的水稻和番茄在生長期間,不施用任何的化學肥料,純粹靠水旱輪作的富余肥力滿足生長需要,是綠色無公害食品。” 方坤藝家庭農場負責人方坤藝介紹道。
把小番茄產業做大做強的同時,方坤藝這些年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讓農田單位面積實現高產與高效,把種植“錢景”版圖不斷擴大,他告訴記者,走傳統種植路子肯定不行,還要走高端路線,推行無公害種植管理模式,事實證明,在同一塊土地實行“番茄-水稻”輪作,不僅水稻和番茄的品質都好,收益也能成倍增長。
這種一地兩用、一地兩養的種植模式,既可以改良土壤、減少病蟲害,提高番茄品質,秸稈還田后又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不僅提高了農場的產量和效益,還實現了生態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方坤藝說:“我們農場實行水旱輪作后,年可收水稻16萬斤,番茄110多萬斤,哈密瓜50多萬斤,在農田單位面積內實現了產量與效益最大化。”
采訪中,方坤藝告訴記者,未來他將繼續探索新的種植模式和技術,努力將農場打造成一個集生態、環保、高效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為當地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湯金梅 馮汪煜 朱喬檉 張蘊妍 林弘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