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龐中英,中國海洋大學特聘教授。畢業于北京大學,獲國際政治專業博士學位。長期研究國際關系和外交問題。
5月14日,龐中英教授應邀參加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下面是記者與龐中英教授就這次峰會的訪談錄。
人民論壇:龐老師,您今天參加這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有什么感受?我們在會場新聞中心看了直播,習總書記的講話提振士氣、鼓舞人心,您看能否結合您的專業,為我們解讀一下其中的重點和亮點?
龐中英:容納幾千人的會場座無虛席。習主席的開幕講話非常重要。我感到與會人士都期待著聽取他的講話。在習主席講話后,俄羅斯和土耳其兩位總統以及亞洲、非洲和英法德等國家的代表和聯合國、國際金融組織的負責人的講話,都大大贊揚了“一帶一路”的進展和貢獻,對一帶一路的前景表達了他們的樂觀。這次峰會標志著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國際倡議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
一帶一路的進展需要國際協調。我們叫做國際“對接”。這次峰會本身就是一次國際對接。在過去四年已經進入“一帶一路”的和目前對“一帶一路”感興趣的國家、機構、個人和國際組織(包括地區組織)等都來了。我們可以把這次峰會叫做一次多邊對接的會議。即利益攸關方就“一帶一路”展開協調。
借助這次峰會,中國也試圖澄清國際上對中國外交政策和外交實踐的一些誤解。比如,有人認為“一帶一路”是對現有世界秩序的挑戰。習主席明確指出,“一帶一路”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對現有世界秩序的完善。“一帶一路”是在現有世界秩序中運作的。這一點毫無疑問。從一開始,中國就與聯合國、國際金融組織等密切合作,推動“一帶一路”。但是,中國也指出,現有世界秩序(具體代表就是一系列的全球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面對著巨大挑戰,存在著很多問題,需要被改革或者變革。“一帶一路”有助于使現有世界秩序更完善。
也能看出中國的多邊外交藝術和技巧越來越嫻熟了。這應該歸功于中國過去30多年支持多邊主義和參加多邊外交。倒退回20年,在中國舉辦這樣大型的多邊會議,幾乎是不可能的。但現在,中國在一場接著一場地辦這樣的多邊會議。去年是G20杭州峰會,今年是一帶一路北京峰會。這些都改寫了中國外交史。
人民論壇:據我們了解,之前您提出了一個“新新全球化”的概念,您能不能結合本次峰會為我們解讀一下?
龐中英:這次高峰論壇是中國在新的時期更加深入對外開放的重要體現,體現了中國與世界的新關系。目前,人們在激烈爭論“全球化”。有人認為我國發起和正在進展的“一帶一路”正在驅動“新型的全球化”。我認為,要正確理解“新型全球化”,否則容易引起誤解。全球化是古老而常新的概念。我們現在說的絲綢之路就是古代的全球化。一帶一路是現在的和未來的全球化。所以,說“一帶一路”是“新全球化”并不為過,但是。我們一定要小心為好。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成功開展,就是因為當時在英美和歐洲等開始了新的全球化。這次全球化一直發展到現在,持續快40年了。一般地,這40年的全球化被叫做新的全球化。但最近幾年,人們普遍認識到這40年的全球化存在著許多問題。其中的一些問題對全球化的發展是極其有害的,發展是發展了,但發展是不平衡的,發展的代價是巨大的,社會不平等性不斷擴大,氣候變化,環境惡化,由此引發了嚴重的國內和國際沖突,世界和平面對威脅。
習主席這次講話,指出了世界面對的“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等嚴重問題。這些問題就是過去40年的新全球化帶來的問題。
我們如果簡單地說“新型全球化”可能會割裂中國與世界,割裂“一帶一路”與以往全球化的關系,甚至可能會被理解為另起爐灶。實際上,“一帶一路”不是否定過去40年的全球化,而是在實踐中協助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解決過去40年的全球化帶來的問題,即對全球治理做出貢獻。從這個意義上,我們需要的是“新新的全球化”,新的新全球化。
習主席在演講中提出的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就是體現了歷史、現實與未來的內在統一和聯系。
人民論壇:推進“一帶一路”最為關鍵的是“協調與對接”,您認為如何實現這種協調?
龐中英:協調指的是國際協調,國際協調一般在地區和全球兩大層次上進行。今天的峰會就是一次國際協調,而且是全球的多邊協調。
這次峰會在全球協調上的成果是顯著的,至少國際社會通過這次北京峰會在“一帶一路”上減少了誤解,取得了不少共識。這為下一步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合作提供了新的動力。
“一帶一路”倡議不是一個單邊的外交政策,而是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多邊的全球發展安排。預期將有更多的國家、國際組織等參加到到我們中國所稱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發展共同體”,甚至是“命運共同體”之中。
人民論壇:最后一個問題,在未來中外智庫交流這方面,我們想聽聽您的見解。
龐中英:智庫和智庫之間的合作在“一帶一路”的新階段中的作用更加重要了。“一帶一路”將形成一個國際智庫共同體。
(人民論壇“一帶一路”報道組記者 王卓怡 韓冰曦 張虹 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