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東山灣濕地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獲6819萬元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云霄縣將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推進退化濕地恢復、濕地保護基礎設施、科研監測和沿海防護林帶建設等一攬子措施,并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紅樹林保護修復、紅樹林種養耦合以及海洋碳匯項目開發,加快邁出紅樹林碳匯變現的關鍵一步。

財政資金加快下達,生態項目加速“上新”,這是云霄加快推動紅樹林變“金樹林”的生動寫照。在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太多的保護故事見證“人不負青山”。
濕地重現生機
初秋時節,漳江口紅樹林碧浪涌動,鷺鳥翻飛。作為福建省首個國際重要濕地,這里是我國北回歸線北側種類最多、生長最好的紅樹林天然群落,為遷徙的候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優質的越冬地。
“這些年,漳江口紅樹林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加。我經常能用手中的相機捕捉到中華白海豚以及白琵鷺、羅紋鴨、鶚、西伯利亞銀鷗等珍稀鳥類的身影,全球最瀕危鳥類之一的黑臉琵鷺更是這里的常客。”保護區科研宣教中心副主任方維聊起紅樹林時如數家珍。作為紅樹林保護與修復工作的親歷者和參與者之一,他見證了漳江口濕地環境的日益改善。
近年來,受人為干擾、海平面上升、外來物種入侵等因素影響,漳江口紅樹林天然更新受阻,紅樹林生態系統存在退化風險。面對迫在眉睫的紅樹林恢復與重建任務,云霄打響了“退養還濕”攻堅戰,清退保護區核心區與緩沖區內的所有養殖活動,并統籌開展潮溝、淺水水域等區域修復,加大互花米草、三葉魚藤等有害生物除治力度,截至目前,已對保護區范圍內600多公頃的養殖魚塘全部實施退養,累計恢復退化紅樹林500畝,紅樹林林分質量顯著提升。
同時,為進一步突破濕地保護工作發展瓶頸,云霄縣正加快推進漳江口紅樹林國際重要濕地修復和生態養殖規劃編制工作,并搶抓政策機遇期,大力謀劃和實施漳江口紅樹林保護區退化紅樹林修復項目、紅樹林生態修復與提升工程,不斷提升紅樹林濕地保護的全面性和科學性,打造更加美麗的生態岸線景觀。
失地“新生”,喚回飛鳥,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家底持續增厚。“鳥類是生態指示物種。”方維說,“2022年至2023年,保護區最新監測記錄有鳥類160種,其中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名錄的鳥類22種,常年分布和遷徙停歇的鳥類數量達到2萬余只,漳江口水域已然成為名副其實的‘鳥類天堂’。”
“碳”索海上森林
從空中俯瞰漳江口紅樹林,一座20多米高的通量塔矗立其中,隱藏著點“綠”成“金”的路徑密碼。
“這座鐵塔是觀測濕地環境的科學利器,可以實時收集和傳送紅樹林碳通量、氣象變化等信息,以供科研使用,為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和管理工作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陳鷺真介紹道。
作為三大典型濱海藍碳生態系統之一,紅樹林常常被冠以“藍碳明星”的美稱。經研究測算,漳江口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每年的固碳能力可達4000克/平方米以上,總量可達近萬噸,固碳潛力巨大。探索紅樹林碳匯價值實現新路徑,也是漳江口紅樹林保護區面臨的一道重要課題。
向海索“碳”,離不開科學研究支撐。2008年以來,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深化與廈門大學校地共建,先后建立了漳江口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定位站、漳江口濕地生態系統野外科研與教學基地以及福建臺灣海峽海洋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平臺,服務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腳踩濕泥灘、扎根漳江口,投入到紅樹林生態保護修復這一重要創新領域,致力于新技術、新成果、新產品的研發與應用。尤其在去年,保護區新掛牌成立“漳江口—廈大藍碳示范基地”后,藍碳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研究活動更加緊密鋪開,藍碳調查、監測、評估標準和方法學體系加快構建。
“眼下,保護區藍碳方面相關工作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尚需要更加精準的定量分析、系統研究和數據評估。我們目前更側重做好藍碳生態系統生態多樣性保護,摸清保護區藍碳生物多樣性家底,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撐。”保護區科研宣教中心主任黃冠閩表示,未來,云霄將繼續加強漳江口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監測與研究,進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搭建平臺載體、做好項目謀劃,建立健全藍碳資源和固碳能力調查工作機制,深挖自身藍碳資源優勢,真正讓紅樹林變成“金樹林”。
共護云霄“綠肺”
要讓紅樹林“顏值”永駐,還需管護“不掉線”。
近幾年,紅樹林管理局聯合云霄縣公安局、海防大隊、海洋與漁業局及東廈鎮,不斷建立健全海上聯合巡護、陸地分片區管護、數字技術重點防控相結合的全方位立體管護體系,強化對違規違法用海行為的巡查執法,并大力開展生物多樣性、水環境質量、水文地質等的密集監測,為后續發展研學科普、生態旅游等新業態拓展奠定基礎。云霄縣法院、檢察院以法治之力護航生態之美,先后在保護區設立濕地司法保護示范點以及全省首家紅樹林生態保護協作平臺,為云霄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除了多部門聯動協作共護濕地外,漳江口紅樹林的生態修復保衛戰同樣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參與。
“漳江口紅樹林是云霄的一張生態名片。我們新一代年輕人更應當接穩紅樹林保護科普宣傳的接力棒,身體力行,喚起更多人的環保意識,一起同心守護綠色國寶。”云霄縣七彩虹志愿隊隊長林敏與隊員們十年如一日,堅持開展“海好有你”保護紅樹林項目。每逢周末和寒暑假,這群青少年志愿者相約來到漳江口紅樹林保護區,在開展周邊環境村莊衛生清潔行動的同時,分發愛護鳥類、森林防火等相關傳單,向群眾宣傳保護家鄉自然環境的重要性。
像七彩虹志愿隊志愿者一樣的民間綠色衛士還有不少,云霄縣教師進修學校校長方圩濱和云霄一中生物教師朱巧玉夫婦也是中堅力量之一。夫妻倆不僅嘗試在非海水環境下開展紅樹林品種培育實驗,還主編了《走近濕地》校本教材,推動紅樹林保護宣傳進校園課堂,激發廣大師生了解紅樹林、保護紅樹林的熱情。“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紅樹林保護志愿者,我深感環保之路任重而道遠。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行動,帶動更多人參與紅樹林保護修復,助推紅樹林保護公益行動常態化、社會化、機制化。”方圩濱說。(記者:郭揚 來源:閩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