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慶祝新中國75周年華誕,連日來,云霄云陵工業開發區第一學校的教師張妙霞帶領學生們,一起精心創作了多幅以“頌祖國·迎華誕”為主題的剪紙作品,他們以最炙熱的心懷,裁出最真摯的情感,謳歌大美中華,獻禮盛世祖國。

走進張妙霞老師的剪紙課堂,映入眼簾的是擺在桌案上的一幅幅構圖精美、主題深刻、寓意深遠、特色鮮明的應景創意作品,《歡度國慶》《錦繡中華》《我愛你中國》……這些作品既有藝術形式的美,又有民族文化的魂,不僅飽含對祖國母親的祝福之情,又將歡慶場景刻畫得淋漓盡致、飄逸灑脫。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聚精會神地嘗試著、琢磨著,伴隨著“咔嚓咔嚓”的聲響,紅紙在大家的手中輕盈地翻轉、跳動,一開一合、一旋一轉、紙隨剪落,展開后都魔術般地變成一顆顆閃耀紅星,全班同學都被這神奇的手藝征服了。
一刀一剪皆有意,一點一滴都傳情,這正是云霄縣級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云霄剪紙”非遺傳承人張妙霞所熱愛并堅守一生的技藝。張妙霞出生于剪紙世家,從3、4歲就開始有樣學樣地跟爺爺奶奶學剪紙,就此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長大后讀書、工作、生活再忙碌,她依然剪耕不輟,與剪紙相伴三十余年,她不斷學習與探索,以紙為布、以剪為筆,用熱愛剪出了世間萬物,用真情傳承了非遺魅力。
剪紙,中國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刀尖上的藝術”。剪紙技法上離不開刺孔鏤空等手法,一半實一半虛,關鍵在于線條的連接,張妙霞告訴筆者,云霄剪紙傳承了南派剪紙的“排剪技法”,具有靈秀纖巧的特點。“像我學生創作的這幅《歡度國慶》,描繪了天安門白鴿齊飛、紅旗飄飄、鮮花遍地的歡慶場景,在鮮花花蕊的勾勒上就是采用了‘排剪’技法。”這一高難度剪紙技法通過成排細密纖巧的線條運用,將羽毛、鱗片和花蕊等造型刻畫得細致入微,使造型惟妙惟肖,更具立體感和裝飾性。
剪紙除了對技藝有要求,更需要在題材上創新。突破傳統的山水花鳥、飛禽走獸,張妙霞的作品大多源于生活,與時代接軌。“剪紙要發展,一定要與時俱進,要跟著時代走,如果一味守舊,很難得到年輕人的喜歡,年輕人不喜歡,就不會去傳承。”這是她探索出的非遺傳承之道。她始終堅持原創產出,常常會和同行、學生們探討,認真研究具有自身特點和時代風格的圖案和樣式,她的每一幅作品都蘊含著多種元素,布置精巧、布局合理,且不失藝術內涵,漸漸自成風格。數十年如一日的積淀,剪紙成為張妙霞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剪紙愛好者到非遺傳承人,張妙霞對剪紙技藝的傳承有自己的執念和愿景。學校成為她弘揚云霄剪紙這項非遺技藝的重要陣地,“我們學校將云霄剪紙納入教學范圍,大力整合各類資源整理編纂了多本校本剪紙教材,成立‘剪紙藝術工坊’,開設剪紙課程,越來越多學生跟我學習剪紙也愛上剪紙。”在她的微信上,經常會有學生來詢問剪紙問題,她也是不厭其煩地一一解答,在遇到比較復雜或者語言難以講清的問題時,她會通過畫簡圖、錄視頻的方式解答學生遇到的疑惑。她還積極參與非遺剪紙的推廣,開設公益剪紙培訓、非遺技藝傳承班,無償培訓上千人次,切實讓云霄剪紙這項非遺技藝廣為人知。(記者:朱喬檉 張湉 陳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