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領頭雁”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金鑰匙”,近年來,云霄縣和平鄉宜谷徑社區緊緊圍繞上級黨委、政府統一部署,結合社區實際,有效整合村內現有資源,堅持以重點整治、長期保持為總基調,全力推動人居環境整治2.0版提檔升級,實現了人居環境美麗蝶變。

走進宜谷徑社區,錯落有致的農居與獨具韻味的墻繪交互相映,整潔平坦的村道貫穿其間,擁有200多年歷史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樹滋樓”隱藏著濃濃的鄉愁。留守老人在拆違后清理出來的共享菜園中大展“拳腳”,農村巧娘們自發在矮墻邊種下各種花花草草,人們坐在修建好的小公園里休閑娛樂,處處呈現出“鄉土味”十足的怡人景象。
在此之前,宜谷徑社區內房屋老舊、巷道窄小等問題較為普遍。為了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打造和美宜居的幸福家園,宜谷徑黨支部書記方麗玲組織召開兩委會,通過“航拍一張圖”,對社區里需要拆除的房子和拓新的空間進行細致規劃,并將自家老房子納入拆除范圍內,準備在“拆”“拓”上做足真章。
為了不影響拆舊的進度,確保工程順利推進,方麗玲不厭其煩做著家人的思想工作,爭取他們的支持,最終成功騰出舊房并順利完成了拆除工作。兩委干部看到她這股干勁和決心,都被其深深感動,也紛紛動員親戚好友配合拆舊拓新工作,并向他們介紹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將會給社區帶來的變化,使得社區里的鄉親們逐漸卸下心理包袱,積極主動配合兩委開展工作。
方麗玲書記通過先拆帶動后拆,以“頭雁先飛”帶動“群雁齊追”,起到了“落一子而活全局”的良好效果。截至目前,宜谷徑社區共拆舊5471平方米,拓新4168平方米,改造共享菜園7處,微景觀9處,新建停車場6處,公廁1所,小公園3處,打通斷頭路2條,成功將宜谷徑社區打造為全縣人居環境整治樣板村,村容村貌不斷改善。

黨支部有態度,群眾就有溫度,做起事來才能有熱度。今年,宜谷徑社區計劃實施環村路建設,征地賠青需要20多萬元,而社區沒有村財收入,資金缺口大,環村路建設遇到難題。
為了解決資金困難問題,方麗玲決定以“鄉情、鄉土、鄉愁”為紐帶,帶領社區兩委干部通過夜談夜訪、走村入戶等方式,用心用情做好群眾工作,并通過社區小微群向群眾廣泛征集實施環村路的意見與建議,進一步凝聚大家支持、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強大合力。
不僅如此,方麗玲還堅持以身作則,帶頭捐資并發動社區兩委和全體黨員踴躍捐款。看到有人主動掏出腰包,居民們也被激發出參與熱情,你捐款、我捐地、他出力,從“看客”變“主角”,主動為鄉村建設獻計獻策。目前,全社區自發籌集資金超18萬元,已完成環村路前期工作,預計今年年底可以全部完工,讓1000多名居民直接受益,將昔日溝溝坎坎的小道變成寬敞平整的幸福路。
“現在社區的環境是越來越好了,閑暇時間還能和幾個鄰居到小公園吹吹風、聊聊天,別提多舒服哩!”看到村里的變化,社區居民高和平喜笑顏開。
除了人居環境美化,伯公溪疏堵清淤、樹滋樓保護修繕、生活污水處理站提升建設……一個個項目規劃趁熱“出爐”。在方麗玲的帶頭下,宜谷徑各項工作實現了“多點開花”“百花齊放”的良好發展態勢,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不斷夯實,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提高。
鄉村建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下一步,宜谷徑社區將繼續堅持黨建引領人居環境整治,讓社區從“一處美”到“處處美”,從“環境美”到“內涵美”,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打造一幅村凈、景美、人和的美麗鄉村畫卷。(通訊員:吳美嫻 來源:和平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