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姚紅玉制造的大獅子頭。 攝影 張碩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張碩):社火是中國民間慶祝春節的一種狂歡娛樂活動,包括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具體形式隨地域而有較大差異。中國中部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靈井鎮的霍莊村,生產社火道具的歷史已有上百年。“小作坊里搞生產,銷路要靠自己問”的經營方式,讓這種傳統手工業一度難以為繼。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普及,霍莊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淘寶村”,村民們只要在家上網并輕點鼠標,社火道具就可以行銷國內外,村民們也因此很快脫貧致富。
初夏時節,記者走進了以社火道具生產而聞名的靈井鎮霍莊村。從村里走過,不時有快遞公司的車輛往來。在幾乎每一戶村民家中,都能看到繁忙運作著的戲服道具生產線。霍莊村負責人霍軍政告訴記者:“現在我們村的社火道具產品有上千種,手工業有上百年的歷史。產品銷往東南亞、歐美以及國內的各個地方。只要用到社火道具的,都知道我們霍莊村。”

霍莊村村支書霍軍政接受采訪。 攝影 張碩
今天的霍莊村,80%的村民都從事著社火產品的加工生產。村民姚紅玉今年五十多歲,他從事社火生意已有三十余年,走進他家的小院,已完成的社火道具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姚紅玉一邊擦拭著剛剛完工的大頭獅子一邊告訴記者:“現在的生意很不錯。但在十年前,他想找到銷路給貨品賣個好價錢,特別不容易。原來賣這個獅子頭要全國各地的跑,找經銷商,我們賣給他們才賺100塊錢,他們轉手賣給客戶能賺200塊錢,所以我考慮,這個方向不對頭。”
手工業者制作社火道具。 攝影 張碩
談話間,姚紅玉的兒子姚永恒也回到了家中。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村青年,這位年輕人也表達了他對村里這個行業曾有的困惑。他說:“大學畢業之后,我發現這個產品定位和我們年輕人的想法不太對路。像我父親每年在外面跑買賣都很辛苦,過春節也不能團圓。我覺得以前這種營銷模式不會走太遠,再過兩三年,路可能越來越窄,甚至走死了,那時我們村很多年輕人大學畢業后都出去打工,不愿意從事這個行業。”

手工業者制作折扇。 攝影 張碩
就在這時,“互聯網+”引導的經濟新形態在中國興起。像姚永恒一樣受過高等教育又熟悉互聯網的青年,推動村民們上網,在中國最大的互聯網銷售平臺——淘寶網上開設店鋪。網絡與電商成為霍莊村社火道具銷售的新渠道,干農活之余,村民們在家點點鼠標、敲敲鍵盤,既能推介自己的社火道具產品,又能方便快捷地找到買家。去年,霍莊村的社火道具年產值上億元,并成功入選“2016年中國淘寶村”。
戲劇道具。 攝影 張碩
電商平臺對淘寶村定義是這樣的:以“淘寶”為主要交易平臺,形成規模和協同效應的網絡商業群聚現象的村落。霍莊村負責人霍軍政告訴記者,去年上半年村里社火產品線下銷售率為60%,線上為40%,到今年上半年,這一比例已經發生逆轉,線上銷售量正在越變越大。談到電商銷售所帶來的改變,村民姚紅玉深有感觸。她說:“2012年我們開始網上銷售,給我們帶來的變化很大,原來是小作坊,現在是大批量生產。銷售額比原來成倍的翻。原來是賣到個別地區,現在可以賣到全國各地,甚至是國外。”

村民趙紅艷。 攝影 張碩
村民收入的增加加快了當地脫貧的步伐。走進村民趙紅艷的家,全家人正忙著把戲服、折扇裝箱運往鎮上的物流公司發貨;與此同時,趙紅艷也沒有停下操作鼠標的手,與客戶對接的聊天軟件不時發出聲響,她正忙著促成一筆新的訂單;二層的閣樓里,趙紅艷雇來的手工業者繼續著龍燈的生產,一派繁忙景象。然而就在幾年前,趙紅艷家的生活還很貧困,丈夫出于無奈外出打工,她自己留在家中照顧孩子,日子過得十分艱辛。自從電商銷售的概念普及全村,趙紅艷全家的生活也隨之發生變化。
趙紅艷說:“以前,我們家生活情況很不好,那時候都出去打工了。村書記來告訴我們可以開網站,能增加收入,俺試了試,挺好。生意好了,就讓孩子他爹從外地回來了。現在比以前好多了,收入比以前多了一倍還不止。我們這里有電商銷售的培訓,大家都到村支書那里進行培訓,俺也去了。”
戲劇服裝。 攝影 張碩
不僅如此,霍莊村的村民們在“觸網”后,還把當地的粉條、蜂產品等納入到經營范圍,讓本地特色農產品通過互聯網遠銷全國。談及霍莊村未來的發展,負責人霍軍政特別提到,今年打算把村里的社火戲劇用品產業擴大化,同時把村里上百年的社火制作傳統,作為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上去。

戲劇頭冠。 攝影 張碩
“互聯網+”所帶來的創新力和生產力,不僅使當地傳統行業與電商銷售完成了深度融合,還讓霍莊村成為了該地區扶貧工作中的新亮點。霍莊村所屬的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靈井鎮鎮長黃照宇表示,霍莊村的成功既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發展與開放,也為當地提供了扶貧攻堅工作的新思路。他說:“霍莊村是建安區第一個‘淘寶村’,正因為霍莊村的帶動,周圍的村莊也陸續被阿里巴巴公司認定為‘淘寶村’。在下一步的精準扶貧工作中,我們將充分利用好‘淘寶村’的優勢,采取典型引路的方法,及時發現、總結電商在精準扶貧方面的典型,推廣經驗,帶動當地脫貧步伐的加快。”
記者離開霍莊村的時候,正值黃昏時分,田野里一望無垠的小麥隨風搖擺,靜靜等待著成熟與收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