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9日,云霄縣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創新創業·惠企利民”系列主題——“實施民生工程 增進民生福祉”第二場新聞發布會。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鄭曉松主持發布會,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方鎮和,縣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方長城,縣衛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小妙,縣自然資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方添生出席發布會。

云霄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方鎮和表示,今年以來,云霄縣農業農村局始終堅決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各項決策部署,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為引領,圍繞“創新創業、惠民利企”,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重點實事,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緊緊圍繞“逐步將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總目標,建設高標準農田1300畝。積極探索果園套種糧食、蔬菜大棚輪作種植水稻、鹽堿地種植水稻等模式,拓寬糧食種植渠道,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預計達10.72萬畝,總產量預計達4.85萬噸,水稻優質率達85%,高檔優質稻品種推廣比例45.2%,全縣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6%。
二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嚴格落實“四個不摘”,深入實施幫扶對象動態管理和動態清零,重點監測其收入支出狀況、“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狀況,做到精準分析、精準施策,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均未發生返貧且無新納監測對象。2024年發放銜接推進鄉村振興種養補助資金576萬元,完成高素質農民培訓1314人次,扶持2418戶脫貧戶發展特色種植、養殖。
三是全鏈發展特色產業。抓好種養加一體化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引入總投資超過20億元的16個種養循環產業項目,完成年度投資1.55億元。培育下河楊桃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新增省、市級“一村一品”專業村7個,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云霄枇杷、下河楊桃、云霄黃觀音、云霄老金棗獲全國農耕農品記憶索引名錄。成功申報國家級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為全市唯一入選的縣區。
四是持續推進鄉村建設。突出實用惠民,全年(預計)拆舊16.47萬平方米、拓新7.35萬平方米,拆后土地落地新村建設、農村公園、停車場等惠民項目55個,切實讓群眾看到了變化、得到了實惠。
五是激活農村發展動能。成立全省首家農村土地糾紛調解仲裁訴訟聯動中心,“四定一督”工作機制向縱深發展,推動整改問題1383宗,共收回各類資金、資產、租金等價值約922萬元。開展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試點工作,促成圣城集團與高塘村、前江村、上河村、吉坂村、白鳳村等5個行政村簽訂村企合作協議,累計簽約金額達300萬元。
六是開展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投入1992.48萬元推進21個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創建項目建設工作,投資7169萬元建設34個市級為民辦實事項目。申報一批共10個2024年漳州市實績突出村,打造一個漳州市鄉村振興重點鄉鎮(和平鄉),成功申報“2024年度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區蘇區鄉村振興項目”,為全市唯一入選的縣區。
新聞發布會上,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方鎮和,縣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方長城,縣衛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小妙,縣自然資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方添生就有關問題逐一答記者問。
1.請問縣農業農村局是如何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
方鎮和:近年來,我們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一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潛績工程牢牢抓在手上,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創新實施人居環境整治“八個一”工作機制,逐步形成“一個抓手、一套機制、兩條主線”的治理模式,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奮力譜寫宜居富美新云霄現代化建設。
一是明確“一個抓手”——成立專項行動工作組為抓手。成立人居環境專項行動工作組,健全完善“1+4+1+X”工作機制,由“縣委主要領導掛帥+四套班子分管縣領導牽頭協調+縣人居辦負責抓落實+各職能部門合力推進”,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推進全縣人居環境整治的工作格局。
二是創新“一套機制”——實施人居環境整治“八個一”工作機制。堅持城鄉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統籌,創新推行“八個一”工作機制,即:實行一套垃圾清掃轉運管護機制、打一場村莊清潔整治持久戰、推行一套分級分類全域整治模式、開展一場“拆舊拓新”競賽活動、建立一套鎮村干部分級負責制度、落實一套全方位監督檢查工作機制、推行一套問責問效制度、出臺一套激勵獎勵機制等,在清掃轉運分離、村莊清潔、分類整治、拆舊拓新、分級負責、監督檢查、問責問效、激勵獎勵等8個方面,提出了28條具體措施,為整治取得更大成果提供完善的機制保障。
三是主攻“兩條主線”——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拆舊拓新競賽活動。將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和實施拆舊競賽、拓新競賽作為“兩條主線”。針對廢棄旱廁豬圈、殘垣斷壁、老舊危房、私搭亂建等,全面推進“拆廢拆破拆危拆違”為重點的“四必拆”競賽,2022年以來,全縣累計拆舊80.09萬平方米,拆出了停車場、小公園、微景觀,打通斷頭路、丁字路、十字路,建設小菜園,拓寬了發展新空間,推動舊村復墾面積50畝,極大地發揮土地效應。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分階段、分步驟梯次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實現鄉村從“干凈整潔”向“美麗宜居”蛻變,著力打造宜居宜業云霄和美鄉村。
2.請住建局方局長談談,目前我縣城市更新工作如何開展?接下來還有哪些考慮?
方長城:今年以來,縣住建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縣委工作部署,以“1320”方案為抓手,扎實推進“兩園兩區”工作,城市更新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建章立制強保障。為強化我縣城市更新工作組織領導,今年2月份成立了中心城區有機更新工作攻堅指揮部,并由縣住建局牽頭制定中心城區有機更新實施方案,明確了路線圖、任務書和時間表。我縣中心城區有機更新工作堅持以項目為抓手,按照“實施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實行項目清單動態管理,共謀劃儲備項目66個,計劃總投資216.26億元,2024年計劃完成投資16.56億元,其中“實施一批”項目有陳政路及綏陽路道路改造工程、老舊小區及城區基礎設施改造項目、演武亭回扣地周邊道路工程、云霄縣博物館項目等34個,“儲備一批”項目17個,“謀劃一批”項目15個。
二是爭取資金保建設。縣住建局主動“跑省進廳”“跑市進局”,多次前往省發改委、住建廳、財政廳等相關部門溝通對接,堅持早對接、勤匯報、爭主動,及時獲悉最新政策信息和資金投向,加大向上爭取資金力度。2024年獲取中央預算內補助、超長期國債等上級資金支持3.94億元,其中云霄縣城區燃氣、供排水等市政管道和設施老化更新改造項目爭取資金2.31億元,同時云霄入圍城市更新樣板工程,獲得資金補助2000萬元,有效緩解項目建設資金難題。
三是堅持民生導向謀發展。縣住建局將貫徹“城市有機更新”戰略部署,針對城市體檢排查出來的城市規劃建設運營的弊病,補短板、提品質,加強項目謀劃,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加快推進一中分校、中醫院、非遺館等項目建設,實施江濱公園、城區燃氣與供排水管道改造、背街小巷路面提升改造等項目,推動教育醫療、文化傳承、市政基礎設施等民生項目建設提升,以適應城市高速發展的需求。同時借鑒其他城市在建設管理方面的模式與經驗,提高城市建設和市政設施運維智能化水平,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3.為破解“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社會難題,省市均出臺了《“無陪護”病房試點工作方案》,我縣按照省市的部署,也開展了“無陪護”病房試點工作。請衛健局吳副局長介紹一下什么是“無陪護”病房,如何收費以及目前我縣具體的開展情況。
吳小妙:所謂“無陪護”病房,并非無人陪護,而是由經過規范化培訓的醫療護理員與醫護人員密切合作,根據患者病情和需求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生活照護服務,即治療檢查有專人陪護、飲食生活有專人照料的全流程貼心服務,代替家屬承擔患者住院期間的生活照護,實現無家屬陪護或陪而不護,讓患者不僅能享受到專業的醫療服務,更能體驗到家一般的溫暖。目前“無陪護”病房的收費是按照財政、醫保、患者各負擔一部分的原則,由醫院統一收取,出院結算時“無陪護”費用納入醫保報銷范疇,根據患者參保類型按不同比例支付。
為解決“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照護難題,減輕群眾住院陪護負擔,不斷提升患者就醫體驗,我縣積極開展并推進“無陪護”病房試點工作,2024年11月21日,縣中醫院“無陪護”試點病區正式揭牌啟用,開設在縣中醫院內三科(內分泌風濕免疫科),病區共開設“無陪護”病床35張;12月2日,縣醫院“無陪護”試點病區正式揭牌啟用,開設在縣醫院神經內科、老年醫學科及呼吸內科,病區共開設“無陪護”病床86張。總的來說,“無陪護”病房試行不僅能有效緩解家屬的陪護需求,也能夠減少非醫務人員在病區和醫院內的流動造成的醫院內交叉感染,同時也為患者提供更安靜、安全、舒適的治療環境,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是非常值得推廣實施的。
4.自然資源部門負有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地質災害點搬遷工程相關工作職責,請問縣自然資源局在這方面是怎么做的?
方添生:縣自然資源局一直把地質災害防治作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最緊迫的政治任務來抓。
一是建立群策群防體系。構建形成以縣委縣政府領導、政府負責、部門聯動、全民參與、專業支撐“五位一體”的地質災害防治格局,建立了一套較健全的、行之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制度。
二是強化專業監測預警能力。堅持以“人防”+“技防”的地災預警新模式,建立并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系統,及時公布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安裝地質災害自動監測儀,利用省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發布的地質災害監測信息,及時做出地質災害預警預報。
三是持續推進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和避險搬遷。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和避險搬遷是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最有效手段。云霄縣地質災害點多面廣,危險性較高。近年來我縣不斷加大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和避險搬遷力度,2023年至今,共開展地質災害工程治理項目11個,受益群眾72戶358人;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項目1個,搬遷安置群眾50戶183人。逐步化解地質災害隱患,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記者:朱喬檉 方淑娟 陳志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