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里,云霄和平鄉棪樹村內到處彌漫著清甜的枇杷香。伴著和煦的陽光,記者走進這處遠近聞名的枇杷之鄉。

棪樹村新貌
沿著蜿蜒的山路驅車而上,進村后,漫山遍野的枇杷林隨即映入眼簾。果樹枝頭掛滿了銀色果袋,遠遠望去宛如皚皚白雪,勾勒出一幅“銀裝素裹”的雪景圖。“這是果農為防蟲、防霜給枇杷套上的保護袋,沒想到成了游客眼里的‘枇杷雪景’。”村黨支部書記吳炳鋒說。
枇杷采摘季,村口的停車場總是停滿了旅游大巴和自駕車輛,許多游客一下車便直奔村頭的千畝枇杷生態觀光產業園。木棧道在枇杷林中蜿蜒伸展,串起休憩涼亭、觀景平臺和索橋,步移景異。到了傍晚,木棧道兩側的夜景燈準時亮起,暖黃色的燈光映襯著銀色果袋,如星河墜入山林,別有一番浪漫。
“這里風景美、空氣佳,既能親近自然,又能體驗田園野趣,特別適合全家出游。”來自汕頭的跟團游客陳澤萍一邊拍照一邊贊嘆道。
漫步木棧道,可見棧道兩側的林間,果農們正忙碌地采摘枇杷果實。“我們村主要種植‘早鐘6號’枇杷。得益于這里的富硒土壤和濕潤多雨的氣候,種出來的枇杷果肉清甜多汁。”吳炳鋒介紹說。目前,村里的枇杷正值采收期,可以采至清明節前后,價格每斤10元左右。

果農喜摘枇杷
從村口一直到觀光產業園入口處,道路兩旁的攤位上擺滿了果農當日采摘的鮮果。“挑枇杷果可有講究。別看有的枇杷個頭小,表皮粗糙,可甜著呢!”果農吳惠玉隨手剝開一顆熟透的枇杷遞給游客試吃,金黃的果肉入口即化,引得游客直呼“真甜”。
除了鮮果,棪樹村枇杷的“七十二變”更讓人眼前一亮。枇杷花茶、枇杷膏、枇杷露、枇杷果脯等深加工產品琳瑯滿目、品種豐富。“村民手工制作的枇杷露鎮咳祛痰,枇杷膏潤喉生津,枇杷蜜餞酸甜可口,這些都是游客必買的伴手禮。”吳炳鋒介紹說。
最地道的枇杷風味,還得在農家餐廳里尋覓。臨近正午,產業園旁的兩家農家菜館里坐滿了游客。以枇杷入饌的創意菜肴每一口都帶著山野的饋贈,枇杷花茶帶著淡淡的枇杷花香,解渴又潤肺;用枇杷花跟觀音串熬制的湯底烹煮枇杷雞,肉嫩味香;米飯里摻入了枇杷蜜,口感獨特。
棪樹村的魅力,不止于舌尖與眼眸。作為革命老區村,這里的紅色文化厚重。村內的吳氏家風家訓館、紅軍亭、游擊隊聯絡站舊址等,講述著烏山革命歲月的崢嶸故事,是云霄紅色縣紅色研學線路的重要目的地。
如今的棪樹村,早已從偏僻的小山村蛻變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千畝枇杷林年產鮮果超150萬公斤,年接待游客突破2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逾千萬元。瞄準“生態+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棪樹村的枇杷產業正邁向更廣闊的天地。
夕陽西下,游客們拎著一籃籃枇杷鮮果和特產踏上歸程。吳炳鋒望著熙攘的人群,笑呵呵地說:“一顆枇杷果,帶火了一個村,這就是鄉村振興最美的樣子。”(來源:閩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