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用好進校園、進鄉村、進社區、進網絡、進培訓、進法規“六進”抓手,引導各族人民進一步弘揚民族團結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窗口建設,3月30日-31日,在云霄縣下河鄉坡兜畬族村,“開漳古郡?福籽同心”漳州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月專場文藝演出與坡兜畬村“三月三”文旅圩日撞了個滿懷。銀飾叮咚的畬家阿妹、歡快跳躍的竹竿舞、氤氳著山野清香的烏米飯,與游客的歡聲笑語交織成立體鮮活的民族文化交響樂,奏響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的“最強音”。

古村新韻:鳳凰展翅正當時。穿過富有畬族特色的寨門,時空的褶皺在此舒展。身著百褶鳳凰裝的畬族青年踏著《迎賓調》躍動而出,銀飾碰撞聲如清泉擊石,裙裾翻飛間似彩鳳臨凡。“山哈青年”捧出的迎賓茶湯色澄碧,輕呷一口便覺千年茶韻直抵心扉。沿途漫步,廊橋對歌余音繞梁,竹竿舞步叩擊大地,六福酒香漫過酒坊,祈福木牌隨風輕響,見證著古老畬村的時代新生。

作為云霄縣唯一的少數民族村,坡兜畬族村通過“黨建+農文旅”發展新模式實現破繭成蝶的跨越式發展。昔日的貧困村如今已建成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振興示范村。青石板路串起的不僅是畬家風情,更是傳統與現代共生的美學密碼。

文化共融:石榴結籽一家親。在《開漳古郡石榴紅》的恢弘樂聲中,漢畬文化交融的史詩畫卷徐徐展開。舞者們以剛柔并濟的肢體語言,再現唐代開漳圣王陳元光促進民族融合的歷史壯舉。當象征著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的舞蹈動作在舞臺中央綻放,觀眾席爆發的掌聲如春雷般響徹云霄。

歌曲《唱支山歌給黨聽》,清澈嗓音與悠揚樂聲共鳴,畬語的蒼茫悠遠與漢語的深情激越形成奇妙共振。舞蹈《搶六福》展現了閩南傳統祈福文化煥發年輕態的時尚張力。閩師大學子以微視頻《畬鄉團結夢 共繪八閩情》,娓娓講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成果。

民俗盛宴:觸摸文化的“體溫”。畬村文化館門前的“山野運動會”上演著古今對話的趣味篇章。
“看我的‘破甲箭’!”在投籠競技區,00后游客小陳把手里的箭矢甩出拋物線,卻沒有一個投入籠中,圍觀群眾笑倒一片。隔壁“打彈弓”區,五十幾歲的畬族雷叔三發全中,當場收徒教學:“手腕要像握山泉一樣柔,眼神要像盯野兔一樣利。”團隊競技“趕野豬”再現畬民護糧智慧,兩隊持竹竿爭奪藤球,守門員以竹籠截擊,進球得分后攻守互換,場邊喝彩聲此起彼伏。最特別的“踢花毽表演”由云臺兩地青年聯袂獻藝,彩羽翻飛間展現“雙飛燕”“繞花枝”等高難動作,讓現場游客大呼想拜師學藝。
活動將傳統技藝轉化為趣味互動,讓參與者在競技中觸摸畬族文化脈搏,共繪民族團結生動圖景。

文旅圩市:五感沉浸的畬族美學。休閑驛站前的鳳凰裝體驗區排起長隊,有點重量的銀飾頭冠讓體驗者直呼“甜蜜的負擔”。專業妝造師精心搭配彩帶紋樣,每個穿戴細節都是活的民族文化教科書。鳳字碑廣場的竹竿舞教學現場,游客在“開合開開合”的節奏中跳出跨越民族的歡樂韻律。
蜿蜒村道上,文旅圩市集猶如流動的畬族文化長廊。烏米飯攤位蒸汽氤氳,現做的畬藥捶糕拉出琥珀色的糖絲;鄉村振興直播間里,主播手持彩帶手機鏈講解“一紋一圖騰”的文化密碼;楊桃攤主將“星星果”壘成寶塔狀,雨水浸潤果肉,水珠在纖維間游移,折射出氤氳的光暈……
十幾處展位各具特色,共同編織成可觸可品的民族文化體驗網。

文明紐帶:繪就最大同心圓。身著馬甲的志愿服務隊構建起立體化便民矩陣。義診區的中醫把脈與智能血壓儀并肩工作,義剪區的推子聲與普法宣傳的講解聲和諧共鳴,志愿者用電子設備進行文化導覽,數字技術讓古老文化煥發新生機。這支由衛健、司法、文化等多部門組成的志愿隊伍,用“十八般武藝”詮釋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深層內涵。
本次由漳州市委統戰部、漳州市民宗局指導,由云霄縣委宣傳部、縣委統戰部(民宗局)、縣文體旅局、下河鄉聯合主辦的文旅盛會,以“文旅搭臺、經濟唱戲、民族共榮”的新模式,通過非遺活態傳承、沉浸式體驗設計、數字化傳播等創新手段,不僅讓畬族文化實現從非遺檔案到生活現場的華麗轉身,更通過云臺文化互動、云霄、長泰山海協作簽約等舉措,將“文旅流量”真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增量”,進一步提升畬村文旅品牌影響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記者:張怡 方闐 圖:高志堅 張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