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隨訪筆記,記錄民生冷暖;一顆為民初心,書寫責任擔當。在云霄縣火田鎮,鎮黨委宣傳委員吳毅清的隨訪筆記里,密密麻麻地記滿了村民的“急難愁盼”。讓我們跟隨吳毅清的隨訪筆記,看看火田鎮如何將群眾心聲轉化為振興圖景。

"泥濘路"變"致富道",產業煥新生。近日,火田鎮菜埔村一條鄉村道路完成硬化改造,這條全長約833米的道路不僅是通往生命公園的重要通道,更是連接村里600余畝青棗、韭菜、枇杷種植基地的“產業生命線”。該道路硬化徹底解決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出行難題,同時,今年是菜埔村生命公園正式投入使用第一年,也便利了群眾緬懷先祖,寄托哀思。
該路段此前長期未硬化,每逢雨季便泥濘不堪,給村民出行和農產品運輸造成極大困擾,“特別是采摘季,運輸車陷在泥里動彈不得,一筐筐枇杷因為顛簸磕碰,賣相受損價格直接砍半。”種植大戶張民強回憶起往日情形仍心有余悸。村支書張保清介紹,這條路涉及2個自然村村民的生產生活,但因資金問題遲遲未能改造。
3月3日,鎮黨委宣傳委員吳毅清在日常走訪中了解到這一情況,立即謀劃申報公路建設項目,向上積極爭取補助資金20萬元用于投入建設,總投入403700元,并一線督導施工進度。施工期間,駐村工作隊采用“分段推進+錯峰施工”方案,加快施工進度,工期僅為28天,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對村民生產生活的影響。
“現在運輸車能直接開到田頭,早上采摘的枇杷中午就能新鮮送達市場。”正在裝車的果農張美云笑著說。如今,833米長、3.5米寬的水泥路面平整延伸,兩側還預留了排水溝,徹底解決了農產品運輸損耗問題。
“拆舊拓新”惠民生,鄉村煥新顏。“以前這條路窄得連三輪車都過不去,現在好了,拖拉機都能直接開到家門口!”村民張大爺高興地說。張大爺所說的該處老舊房屋因年久失修,墻體開裂,周邊雜草叢生,還留有廢棄豬圈、旱廁等,環境臟亂差。舊房留下的道路狹窄,車輛無法通行,給日常出行和農業生產帶來諸多不便。3月20日,吳毅清在新埔自然村督促推進道路硬化提升時,村民紛紛反映這一問題,希望工作隊能協助拆除危房、整治環境。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駐村工作隊迅速行動,聯合村“兩委”實地調研,制定拆舊方案。經過與村民協商,于3月23日組織機械和人力,拆除危房、豬圈及旱廁共計330平方米,并對場地進行平整清理。同時,利用騰出的空間拓寬道路,解決了村民“行車難”問題。
從泥濘難行的崎嶇路到困擾村民的危舊房,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民生訴求,正一件件變成惠民實事的“滿意答卷”。下一步,火田鎮將以“四下基層、五記五答”的工作機制為抓手,辦好民生實事,繪就群眾滿意的答卷。(通訊員:林娉婷 陳晞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