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在寶樹村圓樓天井內,莆美鎮黨委組織委員湯錦松與村民代表討論著排水溝改造方案,手中的規劃圖紙已卷起了邊角。他以“四下基層、五記五答”制度為抓手,瞄準破解寶樹圓樓歷史民居“環境亂、功能弱”等問題,積極開展圓樓天井改造提升工程,讓這座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古建筑重現生機。

摸底排查厘清“沉疴舊疾”。“中庭廣場被私占堆放雜物3處、違規搭蓋廁所15間......”翻開湯錦松的隨訪筆記,密密麻麻記錄著圓樓天井需改造解決的問題。為摸清基本情況,他召集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干部、老黨員、圓樓內居民多次召開“板凳會”,梳理出雜物堆積、違規搭蓋、電路老化、污水橫流等5大類23項具體問題,為圓樓“把脈問診”,開出改造良方。
黨群聯動破解騰房難題。寶樹圓樓環境整治最大的“硬骨頭”是天井里林立的違建棚屋。部分居民為擴大生活空間,在公共天井搭建廚房、倉庫、廁所,不僅破壞古建風貌,更堵塞消防通道。面對抵觸情緒,湯錦松創新推行“黨員包戶”機制:村黨支部發動5名圓樓黨員戶率先自拆,再通過親鄰網絡輻射帶動其他居民。“拆了讓我這些東西往哪放?”圓樓居民方老伯起初拒不配合拆除廢品倉庫。湯錦松先后5次上門,既講明消防安全隱患,又幫忙聯系廢品回收,最終用真誠打動了老人。
功能提升變身幸福空間。整治不只于“拆”,更著眼于“用”。湯錦松帶領村“兩委”干部爭取多方資金和政策支持,對接住建部門和城投集團,對圓樓內污水管網進行了全面改造,實現雨污分離,并鋪設透水磚和防滑石板,終結了“雨天積水、污水橫流”的歷史;規劃建設圓樓天井休閑廣場,搭配古樸風格的路燈,打造兼具古韻與實用性的休閑空間;拆除舊廁所15間、新建室內廁所3間,配備洗手池、蹲位、馬桶等設施,讓居民日常需求得到更好保障。
“對圓樓的改造不僅讓這棟歷史建筑留住了鄉愁,也讓居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湯錦松說。經歷6個月的改造之后,在寶樹村村民代表大會上,圓樓天井改造提升工程得到了村民的廣泛好評。結合搜集到的意見建議,下一步,圓樓廣場將增設適老化健身設施,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通訊員:湯沁意 來源:莆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