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上這筆縣級土地開發項目的獎勵資金,我們村今年的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總算是實現了原定目標。”談到村財增收,開發區下徑村陳仁松松了一口氣說。原來,至去年9月,下徑村村財收入仍然只有四位數。作為村“一肩挑”,陳仁松一籌莫展。針對村里為村財犯愁的事,云霄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黃一瓊休完產假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緊追“村財”這一事項,把陳仁松追得“無處可逃”。她帶領政工室人員多次入村了解情況,仔細摸排各村家產,結合“三資”清理成果,通過逐一查詢、對照、摸排,發現部分村有往年縣級土地開發項目獎勵資金新驗收入庫,立即聯系區“三個中心”和縣經管站,經確認可將該部分獎勵金納入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實現應統盡統。

開發區所轄八個村土地多已征用為工業用地,村集體資源非常有限,經營性收入方式單一,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不足,缺乏發展可持續性,極大地制約了村財增收。雖然去年有縣級土地開發項目獎勵資金,但這筆資金對于一個村來說僅能解決“一時之困”,如何才能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如何才能推進各村經營性集體收入實現持續、穩定地發展?這一直是困擾開發區的問題。
如何對癥下藥,更好地“打基礎、利長遠”,云霄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召集各村“一肩挑”,召開專題會,針對村財增收乏力、內生動力不足這一現狀,結合外地區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踐行“跨村聯建”的經驗做法,集體討論、思想碰撞、形成共識。在這基礎上,開發區探索通過跨村聯建、組建聯村公司的辦法,進一步拓展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渠道。目前,開發區八個村已聯合成立漳州市鴻潔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承接到一項總額為49萬元的垃圾清運項目,并著手運營。
平日里,黃一瓊喜歡到各村轉轉,實地看看跨村聯建公司所承接項目落實情況。一位村民樂呵呵地告訴她:“最近一段時間,村里干凈多了,連屋后的排水溝,都清理得很干凈。”“那是因為負責打掃的那個人是我家老頭,他知道誰家房前屋后的情況,一天打掃兩次哩!”旁邊一位阿婆這樣說。
開發區跨村聯建的企業運行以來,全區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更高了。在全縣第一季度人居環境“一月一督查”活動中,馬山村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跨村聯建的這家公司采用強村帶弱村、各村共同參股的模式,從日常保潔業務開始做起。公司清掃隊伍由各村“一肩挑”負責組建,優先聘用當地脫貧戶、低保戶及留守婦女等閑置勞動力,由公司統一發放工資,統一管理,包干區村的衛生,既為各村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幫助剩余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實現村民增收,也讓村民以“主人翁”意識做好本職工作,實現鄉村治理的有效提升。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開發區將深入踐行“四下基層、五記五答”工作制度,一線走訪摸排實情,壓實責任打通梗阻。通過深化村情認識,統籌發展思路,探索一條適合自身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保障村財增收的跨村聯建新路子。同時,以黨組織共建為抓手,以聯建公司為載體,拓展產業發展服務面,逐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產業振興注入新動能。(通訊員:王沁 來源:云霄經濟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