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福建省教育廳下發《關于加強方言保護傳承工作的通知》,要求系統推進方言數字化建設,支持開發自主學習平臺,推動研究成果轉化。云霄縣率先響應,教育部門聯合七彩虹志愿隊、彩虹公益等單位,通過出版方言俗語讀本、建設方言數據庫、開發AI誦讀系統、打造沉浸式文化產品等,將瀕臨失傳的鄉音古韻轉化為可聽、可視、可傳的“活態文化”,為閩南文化傳承注入科技動能。
方言俗語書:從文化檔案到城市名片
《云霄方言俗語》收錄口語、俗語諺語、歇后語等8300余條,增設“飲食服飾”“工商農事”等12個章節,收錄“糜”(稀飯)、“交關”(交易、做生意)等2400多個各場景高頻詞。“這不僅是方言詞典,更是新云霄人融入的指南。”張瑞勇介紹,首批擬印4000冊投放中小學校、幼兒園、行政服務中心、工業園區及旅游景區。書封設計AR特效,掃描即可觀看AI生成的“開漳圣王講古”動畫,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碰撞出火花。
公益培訓:鄉音架起“融入之橋”
以《云霄方言俗語》為教材,在部分中小學校、幼兒園開設閩南語課堂。來自外地的務工人員子女可以通過VR設備學習閩南語“文白異讀”。AI導師既能用文讀腔調演繹“床前明月光”的典雅,也能以白話音韻展現“舉頭望明月”的親切,動態字幕同步顯示方言注釋,幫助學生理解古今語音演變。多部門共推“方言融入計劃”,設立“新云霄人方言網校”,納入職業技能培訓體系;開發親子方言學習平臺,倡導家庭方言交流,配套“方言積分”兌換非遺體驗課。“會講‘汝有閑來阮兜坐’(有空來我家坐坐),訂單成交率提升20%。”云霄某企業負責人表示,已有45名員工報名參加閩南語培訓,有效促進在地融合。
數字賦能:打造方言生態圈
“現在年輕人出門說普通話,回家刷短視頻,方言成了‘博物館展品’。”云霄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坦言。云霄方言中保留著大量古漢語詞匯和音韻特征,如“行路”(走路)、“厝邊”(鄰居)等,但近十年使用率下降超40%,部分詞匯面臨失傳風險。為此,云霄縣組建由語言學者、非遺傳承人、AI工程師構成的跨界團隊,構建起“采集-應用-活化”全鏈條保護體系:采集、錄制方言音視頻,建立方言基因庫,涵蓋祭祀歌謠、漁耕俚語等15類瀕危語料。發起“鄉音守護人”計劃,鼓勵市民用方言錄制短視頻。團隊運用DeepSeek和AI語音識別系統,將方言采集內容轉化為數字化檔案,并嵌入《云霄方言俗語》圖書二維碼鏈接方言發音視頻,實現“掃碼聽鄉音”,讓“阿嬤的叮嚀”跨越時空限制。
文化經濟雙循環:鄉音催生新業態
形成“文化挖掘+技術開發+傳播推廣”的全鏈條協作模式。推出“云城之光城市漫步”“跟著俗語游云霄”線路,游客憑書掃碼解鎖隱藏版方言講解;外出鄉親可通過“鄉音郵局”定制AI方言祝福視頻;AI用8小時完成1300年前開漳史料的關聯分析,提取“銅鼓祭祀”“屯田制”等文化符號;漳州小伙與臺灣網友用方言合唱《天烏烏》,彈幕驚呼“同根同音”;方言俗語主題冰箱貼、方言語音紅包封面熱銷;收錄的“古漢語活化石”詞匯,為語言學研究提供珍貴語料。將開漳圣王傳說、向東渠建設故事等本土題材,改編為閩南語動畫短片。通過AI合成,開漳圣王陳元光“親口”用河洛話講述史詩。AI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讓鄉音不再漂泊,讓古韻永續新生。(通訊員: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