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漳江口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4.9公里處,一座承載著500年古榕樹傳奇與108位漁民“兄弟公”傳說的傳統村落——東崎村,正以嶄新面貌躍入大眾視野。2024年12月,隨著省紀委監委駐省交通運輸廳紀檢監察組派駐第一書記楊浩的走馬上任,這個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煥發出新的振興活力。楊浩帶領黨員干部們扎根基層一線,用心用情紓解民困、破解難題,生動詮釋“四下基層、五記五答”工作制度的深刻內涵,他們以“腳下沾滿泥土、心中裝著民情”的務實作風,書寫鄉村振興的暖心答卷。

黨建引領:鍛造鄉村振興“主心骨”。“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一支無私奉獻、勇于擔當的工作隊對于村級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楊浩秉持問題導向,引領全村黨員干部及骨干力量建立系統化學習制度,通過新理念、新思想武裝頭腦,切實提升了村兩委班子的履職能力。
到任伊始,楊浩便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首次支委會“第一議題”,并確立每月相對固定一天重點研學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在此基礎上,他科學謀劃發展黨員工作,統籌推進2024年未完工項目與2025年擬建設項目,深入研究客貨郵融合發展、自然村道路拓寬及人居環境整治等重點工作。
為進一步優化黨員隊伍結構,充實村干部后備力量,經過兩次支委會深入研究、形成共識:要嚴把黨員“入口關”,嚴格落實近親發展“五提”機制,重點培養熱心公益、群眾公認的優秀村民,以村兩委班子自身建設新氣象引領鄉村全面振興。
在3月24日召開的組織生活會上,楊浩同志帶頭開展自我批評,坦誠走訪群眾不夠深入、情況掌握不夠全面、為公事求人存有顧慮、參與村級具體工作較少等問題。在他的示范引領下,支委會成員均真誠“曬丑揭短”,通過真心實意的相互批評,達到了增進團結、促進工作的良好效果,為村莊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民生答卷:架起黨群連心“彩虹橋”。夜幕降臨,東崎村東坑自然村的環村路燈次第亮起。村民老吳晚飯后在村里散步,望著明晃晃的路面感慨道:“路燈亮了,心也亮了。”2月24日,楊浩接到路燈故障反映后,第一時間協調維修,25日晚便在兩委干部群通報故障排除消息,這份帶著“體溫”的工作加速度明確要求:群眾訴求須在24小時內響應處置,48小時內反饋結果;簡單問題立行立改,復雜事項提交村委會、向上級反映,真正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以前取個快遞都要到5公里外的竹塔村,現在快遞都能送到家門口。”快遞進村“最后一公里”的打通,源于楊浩一次入戶走訪,當他了解到東崎村雖設有客貨郵站點,但村民仍需到竹塔村取件,他立即向交通主管部門匯報爭取支持,新設交通指示牌、新增客貨郵融合站點各1處,讓郵政快遞直達家門口。崎美自然村的無用電線桿就像村民喉嚨里的“魚刺”,有村民曾騎車撞上路中間的電線桿而斷了手臂,楊浩幾次到電力部門爭取支持,拔除了“如鯁在喉”的電線桿。“只要用心幫助群眾做事,為黨在基層聚民心,積小勝為大勝,三年總是可以做成一些事;1988年6月至199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以深入調研起步,建立‘四下基層’制度,提出‘弱鳥先飛’理念,倡導‘滴水穿石’精神。”“我出生于閩東福安,總書記飽滿深厚的愛民情懷在家鄉耳口相傳,總書記言傳身教是我們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
文化鑄魂:激活傳統村落“新密碼”。“108兄弟公”的故事在東崎村崎美自然村代代相傳。明永樂年間,108位漁民兄弟誓死抵抗海盜的悲壯史詩,已升華為村民團結互助的精神圖騰。東崎村東坑自然村有一座兩進古廟,前堂供奉著“梁山尊王”,此乃為敬奉齊武帝蕭賾而設,齊武帝關心百姓艱難困苦,倡導“寒門貴子”理念,大力興辦學校,為普通百姓創造學習機會,以此培育人才。東崎村民歷來尊師重教,對“梁山尊王”特別推崇。
楊浩深諳此村文化精髓,將這些珍貴的文化信仰基因巧妙融入鄉村治理實踐中。他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規劃拓寬連接自然村的道路,致力于將村莊打造成充滿鄉愁記憶的文化地標。同時,他積極牽線搭橋,聯合高校在東崎村設立“教學聯絡點”,全力將智力資源注入這座傳統村落,為其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未來藍圖:紅樹林畔的共富愿景。站在有著500年歷史的古榕樹下,楊浩躊躇滿志地向村民描繪著東崎村發展的未來藍圖:“我們將著力打造‘紅樹林生態研學基地’,開發獨具特色的灘涂攝影旅游項目;積極爭取上級農業部門技術指導,推動種植業、養殖業向科學化、精細化方向發展,打造農產品品牌,實現產銷一條龍,讓‘東崎鮮森’品牌走出縣域,走向更廣闊的市場。”他計劃引入高校智力資源,依托“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為東崎村培育本土人才,同時積極對接國有企業與本村共建幫扶,對村內交通布局規劃建設予以技術支持等。此外,積極爭取扶困資金,用于關懷慰問重病貧困戶,資助貧困學子,進一步推動教育公平和鄉村振興,讓這個傳統村落既有“顏值”更有“氣質”。
“只有將群眾的情感認同轉化為價值追求,將豐富的文化傳統轉化為治理資源,我們才能真正答好鄉村振興的時代問卷。”春節后的首次進村走訪中,楊浩遇到了一位老上訪戶,對方疑惑地問道:“楊書記,他們說你春節后就不來了。”楊浩目光堅定地回答:“請放心,沒有這種事,我將與大家攜手同行,整整三年,見證我們的改變。”從紅樹林晨曦到漁港夜色,從古廟書聲到田埂笑聲,楊浩用腳步丈量民情,以匠心雕琢鄉愁,在傳統與現代的交響中,奏響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奮進強音。東崎村這座傳統村落,正以破繭成蝶之勢,向著“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目標闊步前行。(來源:云霄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