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山星火:信念照亮革命征程
1935年秋,工農紅軍紅三團在福建南端的云霄烏山上,舉起第一面紅旗,開辟烏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云霄革命的星星之火。革命之路宛如長夜漫漫摸索向前,在烏山腹地,烏山上的紅軍戰士們歷經百余次戰斗,內缺衣少食、條件惡劣,外有敵人緊逼、重重圍困,多次瀕臨險境,紅軍戰士們以“革命必勝”的信念為炬,用對革命勝利的信心支撐著烏山上的紅旗屹立14年不倒,樹起了閩南革命的燈塔,凝聚了“堅定信念、艱苦奮斗、依靠群眾、勇于犧牲”的精神內核。
1949年9月19日,烏山的革命隊伍配合解放軍三野十兵團解放了漳州城,完成了歷史使命,盼來了革命勝利的黎明。這14年,有云霄烏山革命隊伍的流血犧牲、堅持不懈,有云霄老區人民的關懷關切、奉獻支持,有宛如天上北斗星般的必勝信心,有這點點星火,才有了這燎原之勢,才有了這漫卷紅旗如畫的紅色江山,才有了這人民萬歲的新中國。
向東渠水:信念劈山跨海
云霄縣千年以來都是農業縣,但也“渴”了千年,漳江雖穿城而過,卻因河床低無法灌溉農田,完全靠天吃飯。“守著漳江種旱田”是當時真實寫照,毗鄰的東山縣更是白沙茫茫,島上沒有一條溪流,“十年九旱”,百姓靠苦咸井水維生。1970年,時任云霄縣委書記的李文慶,以共產黨員的擔當,喊出了“要干,就一干到底!死也要死在工地上!”的鏗鏘誓言,團結帶領云東兩縣5萬多人民,在短短兩年半時間,先后劈開24座山頭,盤繞100多道山梁,跨越15條江流,讓一條85.81公里的“人工長河”飛架在山海之間。涌現了“父子爭上場、兄弟齊參戰、姑嫂同上陣、夫妻共遠征”的感人場面。從此,東山人民與云霄人民終結“靠天吃飯”歷史,兩縣人民同飲一江水,同呼吸、共患難。
《人民日報》在1974年3月13日以“不盡江水滾滾來”為題,報道云霄東山兩縣人民團結協作,共建向東渠的業績,盛贊其為“江南紅旗渠”。向東渠工程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福建科技成果獎”。
烏山上的高高飄揚的紅旗與奔流不息的向東渠水,是云霄人民用信念書寫的史詩。信心是照亮前路之火,信心是破局解題之鑰,信心倒映著來時艱苦奮斗之途,信心照亮著未來發展之路。在云霄的歷史長河中,從烏山上的革命烽火到向東渠水東流的不盡歡歌,信念總能化腐朽為神奇,化不可能為可能,激勵新一代云霄人愛拼會贏、勇毅前行!
(供稿 中共云霄縣委宣傳部 湯阿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