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咸澀的海風裹挾著夏日的熱意掠過陳岱鎮礁美村,王素卿的筆記本上正翻涌著發展的熱浪。這位市林業局派駐陳岱鎮礁美村的第一書記,正著力將林業知識儲備與沿海漁村現狀相結合,在灘涂生態與林海碳匯間尋找綠色支點,解鎖鄉村振興方程。
她的筆記上,有著一個又一個問號,“藍和綠要怎么結合?”“假如我帶小孩來村里,可以玩什么?”“村民之間一些尖銳的矛盾怎么調和?”……帶著這些問號,王素卿與村兩委干部聊天談心,同包片干部走街串巷,和黨員、村民代表閑聊,對村情村貌從陌生到熟悉,使工作有了方向,也漸漸地將一些問號,轉變為逗號,甚至是句號,她的駐村日記里寫滿了對這片土地的深情。

解答必考題:耐心細致“找車位”。“這就是我的位置,我之前一直停在這里。”“誰說這是你的位置?公眾場所,先到先得你不知道嗎?”……“難停車、亂停車”是村民經常掛在嘴邊的牢騷話,成為很多矛盾爭執的導火索,也揭開了這個4000人口大村的停車困局。
初到村里的王素卿將“停車難”作為急需解決的難題之一。此后,她的膠鞋丈量了村中每個角落,白天走過的地方,每晚睡前都會在她的腦海中如幻燈片一般過一遍。隨訪筆記里,在群眾反饋問題這一欄,她都會問上一句“你有推薦的可以停車的地方嗎?”,并將回答記錄在冊。在耐心的加持下,王素卿積累了不少方案,但如何篩選改造,又需要細致、全方位考慮好人文、設施、土地性質等諸多影響因素。
王素卿在綜合群眾意見、土地所資料支撐、村情規劃的基礎上,最終選定了村部、大廟、西門、龍舟池畔等位置,提交村兩委審議通過,并發布公告征求群眾意見,成功將這些場所改造升級為停車區,共規劃3處生態停車場,新增泊位近百個,有效緩解村民停車困難,在這道“必答題”上做出了群眾滿意的答案。
用情,講真情、摸實情、促感情,以情帶勤,用心,投真心、輔耐心、加細心,以心促興,王素卿的答卷給村民們展示了駐村第一書記“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的形象以及“群眾事無小事”的信念。
規劃附加題:深謀細劃“求升級”。隨著鄉村建設的穩步推進,礁美村人居環境發生顯著改善,卻也面臨著發展中的現實“褶皺”。很多村民反饋,新村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部分路段沒有硬化,排水設施不夠健全。村民戲稱,下大雨就可以在門前“趕海”、“捕魚”,可見下雨時道路泥濘、積水無法及時排除的情況有多么嚴重,群眾生活出行受到多么大的影響。
“這不僅是群眾生活中急切的問題,也是富美鄉村的‘臉面’問題”,王素卿面對這樣的挑戰,內心堅定地告訴自己“一定要規劃好這個‘附加題’”。晴天,王素卿就走家入戶了解情況、聽取意見,還邀請專家實地考察、提供解決方案。雨天,王素卿在下雨前就蹲守在相關地段,下雨期間用照片記錄情況,在筆記上結合方案進行“推演”。村民們笑著說,“王書記就是我們行走的‘天氣預報’,看到王書記在附近蹲守就知道要下大雨了”。村民的話,體現了他們對王素卿辛苦付出的心疼,也是用他們獨特、詼諧的語言傳遞對王素卿工作的認可。
經過一次又一次實地考察、方案論證后,王素卿與村兩委班子提出了“兩步走”規劃,“第一步”是修建部分引水渠道、硬化部分地勢較低處、泥濘堆積處鋪設鋼板,緩解現有情況。“第二步”是整合打包新區擴容配套提升項目,作為駐村專項資金項目向上申報,待資金下達后就加快項目建設。這樣的規劃既立足實際、又謀劃未來,相信未來群眾出行將更加便利。
王素卿之前的工作地點與谷文昌紀念館相鄰,她常常以谷文昌先進事跡——“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求真務實的擔當精神、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的引領自己,落實到各項工作中。

謀劃產業題:巧用概念“拓增收”。礁美村依山面海,全村90%的村民從事海上養殖和捕撈,長期以來村財經營性收入主要來源于養殖海域發包,已經形成了較好的良性循環。但是隨著時代發展,這樣形式的村財收入難以長時間維系,拓寬增收渠道、增加產業收入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點。
作為年輕干部,王素卿充分發揮了新時代青年精準利用網絡發展的優勢,聯合鎮村深入探索文漁旅融合多元化發展方向,力求改變目前收入較為單一的現狀。從網絡上,王素卿思考了游船、打卡體驗游、趕海、捕撈體驗等多份文漁旅融合發展方案,并進行多方溝通、聽取意見、進行策劃。經過對灘涂條件、海域資源的深入了解,王素卿發現退潮后,灘涂上海瓜子、螃蟹、魚蝦、貝類資源豐富,且淤泥較少不陷腳,非常適合發展趕海旅游項目。
有了靈感,王素卿又針對性巧用親子文漁旅概念包裝,策劃利用網絡進行宣傳造勢,經過多次對接縣旅投公司和資源管理公司共同策劃推動趕海旅游項目。通過到灘涂海域實地體驗、與合作方商議合作模式、同鎮村一起反復斟酌項目策劃書,一幅未來畫卷徐徐展開:村集體出資源,縣國企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第三方負責運營管理、營銷推廣,收入按比例分配。4月12日成功接待首批游客近50人游玩體驗,預計首年游客量約12萬人次,人均消費66元,可以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72萬元,僅此一項就可以與現有400多畝蝦池發包收入相當,還將有效帶動餐飲、民宿等業態發展。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個關鍵詞,也是王素卿常掛嘴邊的“口頭禪”、時刻記掛的“心頭肉”、日思夜想的“夢中人”。她以辛勞為基礎、以思考為指南、以行動為依托,實干、苦干、巧干,積極探索鄉村發展的多元路徑。

展望富“美”水鄉: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融合
位于云霄東南隅的礁美村,通村大道如舒展的玉帶貫通南北,濱海瀝青路蜿蜒入畫,兩側文化墻以斑斕色彩講述漁村故事,主題各異的濱海公園與繁花交織的景觀帶,共同繡出山海之間的詩意棲息。“我們要堅持良好基礎,傳承優良基因,賡續文化內涵,發展內生動力,激發創新潛力。”王素卿介紹著今后礁美村的發展藍圖。
生態賦能,激活綠色發展動能。礁美村正加速構建“生態+文旅”融合體系,積極探索文漁旅融合道路,持續完善“趕海小鎮”項目,打造沉浸式漁旅體驗場景,開發餐飲服務、觀海民宿、特色商品等業態矩陣,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漁旅雙收”。更值得期待的是,該村依托掛鉤單位——市林業局的職能優勢,發揮1000多畝山林面積作用,對接漳州信產大數據服務有限公司,探索“林碳”開發利用,打通“林碳匯”交易環節,為村集體經濟開辟綠色增長極。
產業躍升,鍛造現代漁業引擎。在產業變革浪潮中,礁美村正構建“種子芯片+品牌矩陣”雙輪驅動體系,爭創省級“苗種種業”示范園區,加快云霄縣鮑魚繁種基地項目建設,推動鮑魚苗品種優化,持續打響“礁美海瓜子”地標品牌,提升礁美水產品綜合競爭力和品牌知名度。同時創新培育“抱團式”水產模式,依托鮑魚、海瓜子養殖等底蘊優勢,組建海產養殖協會,延伸打造產學研示范基地。常態化開展養殖技術培訓交流活動,抱團帶領本村村民和外地養殖戶共同提升養殖技術,促進養殖戶增收。
人居煥新,雕琢濱海生活美學。礁美村從“五好兩宜”和美鄉村試點入手,深化美麗鄉村建設,對產業園區、新村等重點區域進行路面硬化、白改黑改造,搭配綠化亮化工程,對入村道路、礁美線等重點路段進行風貌提升,同時對排洪溝進行維修提升。著力建設“新、特、美”風情漁村,加快推進拆舊拓新改造,建設便民休閑場所、打造礁美特色文化廣場,提升農民公園建設,鋪裝海洋小品設施,扮靚“漁家”文化。
王素卿的筆記上,記錄著她的工作箴言,“群眾無小事,要用情服務群眾,要撲下身、沉下心,講有泥土氣的話,拉進與群眾的距離,聽到他們真實的想法,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發展無小事,要用心推進項目,要發揮智力和資源優勢,多頭腦風暴,助力拓寬村財收入渠道。隊伍無小事,要用力建強堡壘,要發揮好“四領”工作機制,村兩委干部帶頭設崗定責領辦項目,培育黨員致富帶頭人。”字字句句都飽含她對農村的深情、對駐村工作的思考、對帶領群眾致富的責任,這也是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深刻實踐。
來源:云霄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