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漳水云山,生態與文明交響。行走在云霄街道巷陌,處處躍動著全民共創文明城市的熱潮。這座44.6萬人口的濱海小城,文明浸潤,微光成炬,新風撲面,點燃了文明創建的“燎原之火”,共同托起“全國文明城市”的桂冠。 以“初心如磐”之志,錨定文明坐標。創建文明城市,其根本目的是為民利民惠民,讓人民群...
夏日漳水云山,生態與文明交響。行走在云霄街道巷陌,處處躍動著全民共創文明城市的熱潮。這座44.6萬人口的濱海小城,文明浸潤,微光成炬,新風撲面,點燃了文明創建的“燎原之火”,共同托起“全國文明城市”的桂冠。
以“初心如磐”之志,錨定文明坐標。創建文明城市,其根本目的是為民利民惠民,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便捷、更舒適、更幸福、更美好。這是創城的初心,也是云霄縣委、縣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021年,云霄縣蟬聯省級文明縣城,入圍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縣級提名城市?。此時,云霄縣委、縣政府將城市文明作為三大重點任務之一,并寫入縣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同時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行動納入縣“1320”方案,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推進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下足“繡花”功夫,做好“結合”文章,奮力推進創建文明城市與建設城市文明雙向奔赴、同頻共振,實現市民幸福指數與城市文明指數雙提升。
云霄縣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總指揮長的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指揮部,組建12個由縣領導任組長的協調工作組,將創城工作細化為可操作的“施工圖”——《云霄縣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行動方案》,實行縣級領導掛片督導、縣直部門掛鉤社區的工作機制。縣鎮兩級干部職工下沉到社區、小區,開展“周五創建日”“文明來敲門”等活動。這一切,如春風化雨:“八項提升行動”似春筍破土,從老舊小區“微改造”到農貿市場“煥新顏”,從背街小巷“清死角”到交通秩序“疏堵點”,每一項工程都鐫刻著為民初心。

從機關到社區,從干部到群眾,從垂髫孩童到耄耋老人,人人參與創建,個個奮勇爭先,凝聚了全民創建的磅礴力量,形成了共建共享的創建格局。

以“鐵杵成針”之韌,雕琢城市肌理。

“愛我云霄,從我做起”“共護文明底色,同繪城市新篇”“”文明城市人人創,文明成果人人享”……在云霄,這樣的公益廣告,隨處可見。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開展以來,云霄縣將文明創建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相結合,與提升市民綜合素養、打造城市文明核心要素結合起來,形成了全社會齊抓共管、整體聯動的工作格局,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滲透各個領域。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云霄,發生了美麗的嬗變:52個老舊小區按下“煥新鍵”,讓鋼筋水泥的叢林綻放出幸福花蕊;陳政路、綏陽路“白改黑”工程猶如給城市血管做深度SPA,1.5萬平方米破損路面重歸平整,256米路沿石“挺直腰桿”,讓“城市傷疤”變身“平坦通途”;48個社區(村)開展拉網式環境衛生整治,4萬余車次垃圾清運車奏響環境交響曲,13萬余處“小廣告”被有效清除,垃圾分類亭如雨后春筍般綻放,“門前三包”制度筑牢文明風景線……
如今,放眼云霄,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單位都在向往和追求講文明、尊道德的生活,不斷豐富著文明城市的色彩與內涵。


文明創建非一日之功,需以“繡花功夫”精雕細琢。云霄創新“曝光+整改+監督”閉環機制,創城督導組如“城市啄木鳥”,以“四不兩直”方式直擊痛點,對實地點位進行常態化督查。高頻次曝光推動問題整改,209期“創城曝光臺”在融媒體平臺刊播,形成持續跟蹤問效的監督閉環。762份整改督辦單化作治理“軍令狀”,通過精準施策、靶向發力,將“問題清單”轉化為“成效清單”,彰顯城市治理的精度與溫度。
當衛生死角在“回頭看”中消失,當占道經營的喧囂回歸秩序,“門前三包”的承諾擲地有聲,當公益廣告從“任務指標”變為“城市風景”,持續的文明城市創建,帶來的不僅是一朝一夕的改變,更是圍繞群眾“滿意”探索出的長效機制,讓文明永駐云霄。
以“眾擎易舉”之力,共育文明沃土。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著眼于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云霄縣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為基礎單元,以志愿服務為主要形式,常態化開展群眾所需、所想、所盼的文明實踐活動。線上,“云霄融媒”公眾號成了文明傳播的重要“窗口”,開設“創城在行動”“文明創建”“文明實踐”“文明培育”“文明的力量”等專欄,多角度宣傳創城成效、做法,累計推送286期推文,文章閱讀量近30萬人次;線下,《創城口袋書》成為“行走的教科書”,8萬余份創城宣傳品“飛入尋常百姓家”,每周五“創建日”,志愿者紅馬甲成為街頭最暖的風景。

這座城,正以“人人都是主角”的自覺,書寫著“文明自覺”的動人篇章,群眾切身感受到身邊的巨大變化,享受到文明創建的豐碩成果,使文明城市建設工作始終保持深厚的群眾基礎,充滿旺盛的生機和活力。


“全國文明城市”的榮譽,不是終點,而是云霄縣書寫文明新篇的起筆處。這里,文明成果可觸可感:紅樹林濕地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標語與鷗鷺翩躚相映成趣;將軍山公園內,“文明旅游”提示牌與千年摩崖石刻共敘文化傳承;社區幸福院里,一杯熱茶、一句問候,讓“近鄰黨建”暖意融融……這座城,正以文明為底色,將“崇德向善”的精神基因融入血脈;以榮譽為風帆,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駛向更高水平的文明彼岸。
文明沁人心,蝶變一座城。這座千年古郡,正用文明的厚度,托舉起百姓“穩穩的幸福”。
記者:朱喬檉
來源:云霄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