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劃出漳江的年輪
(組詩五首)
唐淑婷端午習俗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漢代逐漸定型為全國性節(jié)日,融合了祭祖、辟邪與飲食文化,其起源有屈原說、龍圖騰說等多種說法。初唐時期,陳元光父子入閩平定蠻獠嘯亂,建置漳州郡,促進中原與楚地端午習俗在閩南粵東的傳播與融合。漳州云霄至今保留賽龍舟、包粽子等傳統(tǒng),并形成獨具特色的民俗。——題記
粽葉包裹的千年
將軍山將夕陽腌制成咸蛋黃時
漳江正用潮汐洗濯五月五的黃昏
箬葉在滾水中褪去時間包漿
顯露 源自公元669年河南固始的脈絡
糯米,因了一年一度思念的浸潤而返潮
奶奶用布滿風霜紋路的手掌
靈巧地將《龍船歌》的調子折成船形
把五花肉的鮮、蔥頭油的烈
摁進糯米的白之中
折疊 折疊 再折疊
包裹成棱角分明的獻江故事
當南遷的路線系緊八十七姓的臍帶
當灶膛噼啪回響著唐朝戍邊的馬蹄聲
三閭大夫的嘆息在籠屜里化作
蒸霧。化作
穿透竹篾的粽香
一向生硬的米粒說出溫軟
于是,我們咬下的每一口糯
都在舌尖上升華成古老中原的
月光
香囊里的秘傳
七彩絲線。被一枚銀針牽引
刺穿五月的晨昏
織就驅邪的圖騰
曬干的草藥碾成細碎的星子
蒼術、山奈、白芷、川芎、香附……
它們各有各自的名姓和脾性
卻在這一天列陣,鎮(zhèn)守
一千三百年前開漳平亂的烽煙——
那年肆虐的瘴癘扼住古郡的咽喉
疫云低垂的柴門內
空藥碗盛滿未瞑的目光
將軍含淚卸下佩劍的鋒芒
魏媽親手調配十二味草藥的秘方
將祛瘟防疫的軍令
縫進綢布的經(jīng)緯
懸于胸口
佩于腰間
草藥們化身勠力同心的士兵
忠其一生守護百姓的安康
一枚香囊,便是一座游走的堡壘
從此,端午的風總是挾著唐軍的密語
而后的千年
每當五月的鑼鼓喚醒艾草和菖蒲的魂靈
溫和的藿香攜薄荷的清涼溯游而上
總能望見一代代云霄人的奶奶——魏媽
鬢角凝結的霜花
指尖恒常的暖意
在每個端午的破曉
自記憶的錦囊,悄然浮香
門楣上的戍卒
菖蒲突然在門框上淬火
鍛成一柄剛直的青劍
艾草突然在斜風里舒展
展成一面高揚的旌旗
它們
仿佛身負使命
堅定地插進磚與磚的契約里
站成千年未改的防線
千年之前,八千將士的劍影刀光
劈開閩越邊陲的瘴癘陰霾
在焦土蔓延處
在骨笛嗚咽中
為萬千百姓壘起鐵壁銅墻
我想,是斷戟與箭鏃的蝕銹
被月光熬成了甘露,懸在草木尖
那是未干的戍邊淚呀,那是
錚錚亮的誓言
被感恩和信仰反復篆刻進端午的民俗
成了祛病的符咒
成了鎮(zhèn)邪的界碑
就在此刻
整座古郡突然開始列隊
每扇門扉都齊刷刷舉起綠色的盾牌
揮舞的青劍斬退魍魎魑魅
高揚的旌旗蕩開邪風癘氣
我看到:千百年后的街巷里
草木仍以邊卒的姿態(tài)
守護著這份人間煙火的暖
酒碗盛滿火焰
海碗盛滿琥珀色的火焰
雄黃在碗底微微沉淀
一同沉底的,是血鎧霜蹄與未散的硝
白發(fā)的老翁埋頭深呷
壯實的漢子仰頸長飲
喉結咕嚕咕嚕著
咽下 歲月的沙塵
咂咂嘴:這是開漳后裔的端午儀式
母親的食指蘸點酒抹在孩童額頭
嘟嘟嫩的小臉蛋霎時亮起 一道光
酒香抹去百邪
雄黃驅散五毒
留下了寓意平安吉祥的印記
醉意被晚風譯作初唐的弦月
陶甕吐了個醺醺的酒嗝
待最后一道流火竄上喉
濺成眼中爆裂的金星
就在五月初五這一天
灼燒每一顆憧憬幸福的心靈
龍舟復蘇的血脈
號令響徹!
鼓槌擂動!
漳江的胸膛驟然繃緊
吼聲如雷自橈手的喉底炸裂
那是開漳號子淬煉的雷霆
龍首高昂!
木槳激進!
舟楫像離弦之箭
劈開層層疊疊的歲月風浪
“劃圍青”的競技
一圈 一圈 復一圈
劃出了由遠及近的 年輪
紅綢翻騰
江心的波浪在翻騰
熱血沸騰
兩岸的聲浪在沸騰
似熾燃的鳳凰花
如不熄的軍營火
灼燒五月的大地和天空
每一次揮槳,都鑿進漳江的心窩
舟身的起搏讓血脈與力量
在千年后的端午復蘇 奔涌 沸騰……
“喊起哦,喊起哦……”
當舟影掠過水月樓的倒影
人海中吶喊聲一浪高過一浪
當端午祭的禮炮沖破天際
《獻江歌》在汗與浪的搏擊中炸響
我們俯身,在晃動的江鏡里
卻看見:不只是楚地詩人的忠義孤影
更是無數(shù)開漳先祖的脊梁在波光中疊印
震地的跫音
沉江為骨,厚積漳江的底蘊
沖天的號子
升為星辰,釘在云霄的天穹
照亮無數(shù)后來者揮動的拓荒的
每一槳
唐淑婷,女,福建云霄人,現(xiàn)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漳州市作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云霄縣作家協(xié)會主席。已有2500多件作品發(fā)表于國內外各詩刊報紙;多次榮獲國內詩賽大獎;著有作品集4本,2人合集2本。
來源:云霄縣文聯(lián) 云霄縣作協(x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