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來,馬鋪鄉以黨建引領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六方聯動”機制為抓手,推動鄉村從“灰頭土臉”蛻變為“顏值擔當”,上演了一場生動的振興蝶變。
高位領航,繪就治理“作戰圖”。精準規劃是環境提升的重要前提。全鄉精準排查36處環境頑疾,建立圖文臺賬;通過40余場“板凳會”,收集100余條建議;爭取專項資金,制定“短期攻堅+長期提升”計劃,細化河道清理、道路硬化等6大類23項任務,為鄉村蝶變錨定方向。
硬核攻堅,鍛造鄉村振興“先鋒隊”。藍圖已繪就,關鍵在落實。駐村工作隊化身“施工隊”,用“繡花功”細化規劃,協調骨干力量24小時輪班,20天清除12噸河道淤泥,讓“龍須溝”變身生態廊道。同時設立“紅黑榜”,確保成果長效鞏固。
黨員帶頭,樹立先鋒“標桿旗”。在整治攻堅的關鍵階段,黨員干部主動亮身份、作表率,成為凝聚群眾力量的主心骨。紅色領航,立起先鋒“標桿旗”。“我是黨員,我先上!”28名黨員干部帶頭簽“門前三包”、拆違建。何大哥率先拆除牛棚,帶動23戶村民響應;72歲的何大媽調解糾紛30余起,發放100余張垃圾分類積分卡,點燃群眾參與熱情。
高效統籌,筑牢聯動“強中樞”。面對繁雜的改造任務,高效統籌是關鍵。工作專班建立“問題收集-交辦-反饋”閉環辦理機制,化解15項難題,協調30余臺機械拆除危舊房,精準投放50個垃圾桶,推動改造工程高效落地。
反哺桑梓,注入鄉村發展“源頭活水”。鄉村發展離不開各方助力。粗溪村“草根理事會”籌資20萬元改造危舊房、建候車亭和停車場;泮坑村鄉村振興促進會捐資25萬元修路并引入產業,帶動50余戶農戶年均增收1.2萬元。這些資金投入,既改善了基礎設施,更為鄉村長遠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全民參與,凝聚共建“向心力”。“自己的家園自己建!”村民組建“環保啄木鳥隊”,日均勸導12次;“最美庭院”評選掀起戶戶扮靚家園熱潮。從“要我整”到“我要整”,黨員、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到人居環境整治當中,全民共建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六方聯動不是終點,而是鄉村振興的新起點。”馬鋪鄉黨委書記陳長泉表示,下一步,馬鋪鄉將深挖地域文化,打造“生態觀光+文化體驗+鄉村旅游”融合新模式,讓鄉村既有“顏值”又有“內涵”,不斷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
通訊員:張藝丹
來源:馬鋪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