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居環境整治不是“一陣風”,而是一場需要“釘釘子精神”的持久戰。在云霄的廣袤大地上,一場場以“恒心”為筆,以“韌性”為墨的實踐,正共同書寫著從“一時美”到“持久美”、從“局部美”到“全域美”的生動注腳。

下河鄉世坂村的變化,始于一場“拆舊”的勇氣。位于城鄉接合部的世坂村,曾經舊房連片擠成“握手樓”,群眾建房需求強烈卻無地可用;廢棄老宅成了“四害”溫床;村內道路被國道、水渠分割,買菜上學要繞行數公里。“拆舊不是目的,打開發展空間才是關鍵。”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許建生說,三年來,從群眾觀望、干部畏難到干群同心,世坂村用10327平方米的拆舊量,持恒心勇破局——針對建房供需矛盾,世坂村按“舊房占地60%給指標”的標準公平分配宅基地,讓群眾“建房有盼頭”;針對藏污納垢問題,拆除老舊房屋,清理衛生死角,安裝路燈、綠化道路,讓“四害”無處遁形;針對村道隔斷問題,打通連接357國道的“斷頭路”,暢通群眾出行路線。
世坂村踐行“三個不同”的堅持:不同于“運動式拆違”,從“鉤機直接拆”到“先拆斷頭路”,把民生需求放在首位;不同于“一刀切”安置,對有人居住的房屋,通過租賃、投靠親屬等方式柔性解決;不同于城區“算房不占地”,堅持“只認地不認房”,打消個別群眾“建得越久補償越多”的僥幸心理。如今,世坂村的“轉變”看得見:91歲老人帶頭捐款1萬元,村民紛紛響應,累計捐款37萬元支持家鄉建設;干部從“畏難”變“敢為”,村主干靠前指揮,拆出了威望、攢足了底氣;村容從“臟亂”變“清爽”,地下管網統一鋪設,舊村改造統一規劃,新房統一建設。

如果說下河鄉世坂村的“拆舊”是破局的勇氣,那么云陵鎮下坂村的“共建”則是善治的智慧。盛夏的傍晚,下坂村“南門戲臺”在夕陽余暉中泛著暖光,朱紅柱下,三三兩兩的老人們搖扇乘涼,下棋喝茶,這座由361位村民和鄉賢自發捐資200多萬元建成的文化活動中心,匯聚著下坂村最濃厚的煙火氣息,更見證著人居環境整治從“政府干、群眾看”到“一起想、一起建”的深刻轉變。
面對整治初期部分村民的觀望甚至抵觸,下坂村錨定“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鎮村干部帶隊開展“敲門行動”,用真情實意激發群眾參與熱情。全村累計拆舊14518平方米,拓新3085平方米,先后投入670多萬元實施17個民生項目工程,以功能補位回應村民訴求。共建成果催生了治理自覺:以“美麗庭院”評選為抓手,省級美麗庭院率先垂范,輻射帶動300余戶村民動手扮靚家園;2024年以來,村民主動清運陳年垃圾135車、拆除違規搭蓋23處、打造“美麗庭院”126戶。下坂村將以日復一日的努力,讓群眾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畫好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圓”。

在列嶼鎮宅后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恒心”更藏在“留住鄉愁”的堅守中。漫步村中,映入眼簾的是“成功公園”,這塊原本荒廢的邊角地,因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歷史傳說而煥發新生。村里將“鄉愁”融入整治思路,通過設置文化墻、雕像、詩詞石刻,種植鄉土樹種,建設健身路徑、廣場舞臺、休閑涼亭等設施,“現在這里不僅是休閑場所,更是我們銘記鄉愁、凝聚認同的‘文化地標’。”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程火元說道。
從“成功公園”出發,宅后村的整治細節處處體現“恒心”:曾經的廢棄地變成生態停車場,解決了“停車難”;百年古井經保護性修繕,保留老井繩、水槽等歷史痕跡,成為村民“憶苦思甜”的活教材;年久失修的鄭氏宗祠,在村民共商共議中完成修繕,拆除破舊附屬建筑后拓出廣場和小菜園,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生;曾讓人避之不及的黑臭池塘,經過清淤截污、景觀提升,變身為水清岸綠的生態景觀塘;老戲臺經過修繕加固、粉刷一新,成為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陣地……這些“微改造”“微更新”,每一步都浸潤著“不貪快、不圖新、不丟根”的執著,“恒心”是宅后村刻在時光里的堅守。
從世坂村的“拆舊破局”到下坂村的“全民共建”,再到宅后村的“文化賦能”……這些散落在云霄大地的生動實踐,共同拼貼出全縣人居環境整治的“全景圖”。今年來,云霄縣多次召開專題推進會,出臺《黨建引領人居環境優化提升“六方聯動”實施方案》,聚焦駐村工作隊、村黨組織書記、駐村第一書記、村"兩委"、農村黨員、群眾及社會力量等多元責任主體,重點通過督幫一體、宣傳引導、資源整合等舉措,構建"組織引領、多方協同、共建共享"的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格局,推動黨建引領與人居環境提升深度融合、同頻共振。
然而,整治之路并非坦途,“關鍵要把‘恒心’刻進制度里。”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藍錦輝坦言,下一步將聚焦“三個強化”:強化示范引領,因地制宜打造“可看、可學、可推廣”的全域整治村;強化系統思維,結合“一村一張航拍圖”制定整村規劃,推動“連片拆除、片區拓新、點點連線、線線成面”;強化機制保障,落實“縣領導一月一督查”專題考評,將整治成效納入鄉鎮黨委書記抓黨建述職和村干部績效考核,實行末位約談、黃牌預警,倒逼責任落實。
人居環境整治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拼的是不厭其煩的耐力,比的是常抓不懈的定力。當“恒心”成為治理的底色,當“韌性”融入行動的自覺,云霄正用一場“持久戰”,把善治效能變成最美麗的風景、最動人的鄉愁。(記者:朱喬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