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日至4日,閩江學院國際數字經濟學院“東渠溯史,谷丘探興—閩山閩水共前行”實踐隊到漳州云霄縣、東山縣等地開展暑期社會實踐,以青年視角探索紅色基因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
追尋烏山紅色足跡 感悟革命精神和時代價值。7月3日,閩江學院實踐隊來到云霄縣烏山風景區。在烏山紀念館內,隊員們通過泛黃的歷史照片與珍貴文物,聆聽講解員講述盧叨同志1938年起扎根烏山革命根據地、領導閩南敵后斗爭直至全境解放的革命事跡。隨后,實踐隊與云霄縣和平鄉通貝村書記、縣民政局老區辦工作人員展開座談,就烏山紅色資源保護與鄉村發展規劃進行深入交流。座談結束后,眾人沿山道攀登至盧叨墓前肅穆祭拜,巖壁上鐫刻的“五十年前舉義旗”等盧叨遺詩,讓隊員們深切感悟革命先輩精神,引發對紅色基因助力鄉村振興的當代思考。

探訪谷文昌精神豐碑 解碼生態治理紅色智慧。當天下午,實踐隊走進東山縣谷文昌紀念館。展館內,治沙日志、植樹工具與沉浸式沙盤模型,生動還原了谷文昌同志帶領東山人民“上戰禿頭山,下戰飛沙灘”的十七年治沙歷程。當聽到“十二級臺風刮不倒的木麻黃”治沙奇跡及“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的誓言時,隊員們深受觸動。展館“風沙肆虐”“戰天斗地”“生態蝶變”三大展區的遞進式敘事,讓隊員們直觀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內涵,也為探索生態治理與鄉村振興融合路徑提供了思路。

聆聽向東渠奮斗史詩 汲取建設精神奮進力量。7月4日,實踐隊來到云霄縣向東渠事跡展示館。泛黃的施工圖紙、斑駁的勞動工具與歷史影像,再現了當年3萬勞力肩挑手扛、在懸崖上鑿出“閩南紅旗渠”的壯觀場面。78歲的建設者謝鵬志老人現場講述建設艱辛及水渠帶來的巨變,“水不通、不回家”的誓言讓隊員們眼眶濕潤。

青年視角解構紅色密碼 賦能鄉村振興長效發展。當前,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存在碎片化、黨史學習教育與鄉村振興結合度不足等問題。本次實踐中,團隊以漳州云霄向東渠、烏山紅色景區及東山谷文昌紀念館為載體,緊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歷史精神傳承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指示精神,構建“實地體驗+理論研學+實踐轉化”的紅色教育創新模型。
實踐隊表示,將以革命舊址與建設史實為立體教材,構建沉浸式黨史學習教育場景;以紀念館為樞紐,實現黨史理論學習與鄉村發展考察有機融合;挖掘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生態治理、產業升級的融合節點,形成兼具歷史厚度與實踐可行性的青年解決方案,為云霄縣紅色資源開發與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讓革命先輩精神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實干動能。(閩江學院實踐隊 通訊員:張文涵,任紓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