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村莊煥新顏、讓生活更舒坦、讓環境更宜居,是群眾身邊的關鍵事。今年以來,云霄縣火田鎮古樓村聚焦群眾需求,從細微處著手,精心繪就鄉村宜居新畫卷。
走進古樓村白樓自然村,只見新鋪設的水泥道路蜿蜒鋪開,平坦寬敞、干凈整潔;村民家門口前花團錦簇,三角梅競相綻放;村民們在廣場上運動、話家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構成了一幅和諧美好的鄉村生活圖景。
“經過一段時間的整治,村里人居環境變了。首先是休息站臺的建設,給群眾出行帶來方便,再次是道路拓寬后,出行方便。以前村里一有鬧熱的事,車輛就難以通行,現在不一樣了,道路寬敞,各行其道,安全可靠。群眾高興得無法用言語、文字來表達,大家在內心暗自高興,用本地話說,‘嘴笑、眼笑,內心都在笑’。”火田鎮古樓村村民林泗武夸贊道。
當人居環境整治的號角吹響,駐村領導發揮頭雁領航作用,帶領村兩委及黨員組建志愿服務隊,動員全村黨員沖鋒在前,引導村民從“參與者”轉變成“建設者”。
“村兩委不能光做指揮員,而要當好引領者。我心里認為,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從來不是一項任務,而是真真實實的民生大工程。當時拆除了連片的破舊危房,一群叔公阿婆想拿來種菜,在充分征求9名土地產權人同意后,采用共建小菜園的模式,讓村民們在600余平方米的菜園里共同耕作,共享收獲的喜悅。”火田鎮古樓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雪芳說道。
古樓村在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并非一帆風順。林雪芳用履職擔當的“行動表率”打破群眾的“看客心態”,以“繡花功夫”雕琢鄉村治理細節。
“古樓村從群眾反饋問題多的地方下手,干給群眾看。針對村道狹窄的問題,當時需要拆除我家的一面圍墻,我叔公的2間破舊房屋,以及我阿婆還在居住的危舊房子,我義無反顧,帶頭先拆,無條件捐讓出來拓寬村道,群眾看到后紛紛效仿,累計捐讓土地1500平方米,捐款15萬余元,實現群眾從‘圍觀’到主動參與的轉變。為了扮靚村容,我們利用廢棄的輪胎,涂上五彩斑斕的顏色,種上本土的花草,掛在空白墻上,讓群眾感受到了小成本實現的環境大改觀。由此以點帶面,村民紛紛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打扮起來,點綴修飾微景觀11處,讓群眾把村莊當作自己的家來建,用微變化帶動大參與。”林雪芳說道。
整治中,村干部也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吸納群眾意見,讓群眾既當“設計師”又做“施工員”,通過道路的修繕拓寬、綠化微景觀的精心打造、健身公園的巧妙布局等一系列舉措,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村莊“顏值”不斷刷新,處處展現著美麗鄉村的勃勃生機與嶄新畫卷。下一步,古樓村將繼續探索人居環境整治新模式,立足“問需于民”出發點,聽民聲、察民情,在緊扣“群眾期盼”中將一張藍圖繪到底,以人居環境整治“小切口”,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大文章”
記者:湯金梅 馮汪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