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進一步推進“非糧化”耕地整治,堅決確保耕地復種工作高質高效,近日,火田鎮古樓村針對耕地恢復工作展開集體討論,部署有序推進“園改耕”工作。如何做才能圓滿完成這項工作,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干警陳敏及村“兩委”班子理清工作思路,做好群眾工作,開展一場關于耕地、生態與民生的“破局之戰”。
要想順利開展工作,就要先摸清現狀,對癥下藥,針對此次耕地恢復整改,陳敏向村委會主任提議可聯合國土部門,運用衛星影像和土壤檢測技術,確定目前位于耕地圖斑外的土地數目并進行分類整改,根據土地特點,分為三類,一是優先復耕區,二是永久生態區,三是改良試驗區。通過調查,古樓村還有50多畝耕地流出,其中涉及桉樹、拋荒及果樹等,均可劃定為可復耕土地,而后根據地上作物特點選擇種植方式。
理清土地概況后,接下來擺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如何讓老百姓理解政策,積極配合村兩委進行整改?為切實了解百姓的想法以及顧慮,陳敏跟隨村兩委一同到村民家中走訪調查,傾聽他們的意見、了解他們的困難,把村民提出的顧慮,陳敏一一將這些想法和意見記錄在冊,探索解決方案。
在了解村民的顧慮后,陳敏與村兩委根據各個地塊的特點,因地制宜,一一進行幫扶。首先,針對青棗樹種植區,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給予農戶一定的時間收獲果實,避免經濟損失,在采摘的時節,主動到現場采摘并積極聯系水果收購商,幫助農戶以較優的價格賣出,解決他們后續套種糧食的后顧之憂。其次,針對桉樹種植區,為科學復種,積極聯系相關土壤專家,提取地塊土壤,研判復種可能性及適配的作物,根據專家建議,該地塊目前更適宜種植玉米,陳敏積極通過多個渠道對玉米苗種進行對比,選出優質苗種,并負責聯系育苗基地、培育公司,協商之后由他們將苗種直接運到農戶田頭,解決農戶后顧之憂。
通過此次耕地還農整改工作,陳敏更加了解鄉村工作開展的重點、要點、難點,也更加堅定了做好鄉村工作的信心與初心。她表示要用好“守與放的智慧”,需在生態紅線與民生底線間找平衡。要堅持干部與群眾的雙向奔赴,“駐村”更要“駐心”,把群眾的事情放在心上,才能讓政策實實在在落地生根。
來源:云霄縣委組織部公務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