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云霄、詔安、平和三縣交界之處,烏山巍峨聳立。它作為閩南革命斗爭的核心根據地,有著“閩南井岡山”的美譽。于險峻的烏山峰巒間,一條碎石鋪就的“秘密通道”蜿蜒向上。它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閩南武裝斗爭的無聲見證者,更是先輩們與群眾“魚水情深”革命實踐的有力承載者。
1935年,盧叨隨紅軍游擊隊從粵東鳳凰山轉戰至漳州烏山,在此開辟革命根據地,率部鎮壓反動地主張亞釵,建立烏山地區第一個紅色政權,使烏山成為閩粵邊革命力量的戰略支點。1947年,中共閩南地委機關遷至烏山后,盧叨以地委書記身份領導游擊戰爭,創造了“烏山紅旗十四年不倒”的奇跡。漳州解放時,他指揮邊縱第八支隊配合解放軍解放閩南全境,成為首任龍溪地委書記。
盧叨在烏山的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群眾工作模式。面對國民黨軍的嚴密封鎖,他與群眾同吃一鍋地瓜粥,同睡一張竹篾床,同墾一片“紅軍田”,被群眾親切稱為“阿叨”;率部駐內洞村期間,他親自幫農戶修葺被臺風損毀的茅屋,用燒炭的竹灰在墻上寫下“紅軍是窮人的隊伍”等標語;在詔安縣進水村,他組織婦女成立“支前縫紉隊”,白天納鞋底支援前線,晚上教村民唱自編的山歌,用閩南方言傳唱的“烏山頂上紅花開,紅軍阿哥打回來”歌聲成為軍民之間的聯絡暗號……這種“腳底板沾泥、心窩里裝民”的作風,讓烏山根據地在群眾心中扎下深根,更淬煉出“草鞋踏破千重嶺,肝膽照透萬民心”的赤誠。
巍巍烏山見證今昔滄桑,蒼石林海浸潤紅色血脈。在時光長河的滌蕩中,烏山腳下的和平鄉人始終守護著精神火種,秉持著“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的信念,以創新姿態活化“和萬家、平萬難、村村辦實事”的實踐傳承,讓浸透歷史溫度的初心密碼,在新時代的征程上綻放出溫暖人心的時代光芒。
和萬家:踏崢嶸路,傳薪火情
腳踩紅軍路,本紀百家難。和平鄉傳承“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烏山精神,將革命年代“一根扁擔挑糧問苦”的作風轉化為“四下基層、五記五答”工作方法。
駐村干部們以腳步丈量民情,沿著紅軍革命的蜿蜒山路,通過“村民代表大會”“小板凳會議”等形式收集民生微心愿,用一本本隨訪筆記架起干群連心橋。翻開筆記,亟待解決的民生事項如星火燎原般躍然紙上:發展動能不足——年輕人返鄉創業缺乏政策扶持,勞動力結構失衡;公共服務難題——村內孤寡老人較多,基本生活保障存在困難;文化傳承斷層——革命舊址保護與鄉村振興融合不足,紅色資源活化利用待加強……
一本小筆記,既是干部進村入戶做工作的“履職清單”,更是架起干群連心橋的“民情日記”。和平鄉通過“九大清單”梳理出196個民生難題,謀劃投資3197萬元的55個村級實事項目,將“腳底沾泥”的調研轉化為“最大政績工程”,印證了“有把辦公室搬到田間地頭,把問題清單變成履職清單,才能讓政策春風化雨、民生福祉落地生根”的治理智慧。
平萬難:秉初心炬,耀時代途
“向90年前的烏山答卷借智慧。”面對硬骨頭,和平鄉善于從紅色基因中找解法。
面對產業薄弱難題,和平鄉以烏山革命“因地制宜”智慧破局,依托省級枇杷科技小院推動產學研融合,借助電商直播讓山果“云端出山”,破解勞動力空心化難題;針對民生保障困境,賡續盧叨游擊隊“為民紓困”傳統,組建黨員志愿隊結對孤寡老人,整合紅色資源建設長者食堂,以熱湯熱飯托起孤老幸福;立足生態資源轉化挑戰,以“紅綠融合”思維活化資源,完成總投資350萬元的烏山紅色景區改造提升項目(二期)建設,串聯棪樹枇杷園、內洞溪澗瀑布、中共閩南地委舊址,聯動千畝枇杷園、內洞水系美景開發紅色研學路線,使舊址保護與鄉村旅游共融,讓文化血脈化作富民動能。
當年群眾用金斗甕藏糧解紅軍生存之困,如今干部用“遇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破民生之難,變的是一招一式,不變的是“把家底摸透,向根源開刀”的烏山硬氣。面對基層治理的千頭萬緒,這是和平鄉人從烏山魂中淬煉出的破局之道。
村村辦實事:染青山色,踐初心紅
一村一實事,枝葉總關情。和平鄉人以“辦實事”為筆,將紅色基因融入鄉村振興的鮮活實踐,繪就著“村村有擔當、事事惠民生”的時代畫卷。
如今,“辦實事”是烏山腳下的金色希望。當晨光漫過紅軍革命來時路,和平鄉的千畝枇杷園已綴滿“科技助農”的碩果,富硒土壤孕育出“九分甜一分酸”的云霄枇杷,電商訂單如春潮翻涌,直播間里的“枇杷姐姐”將山間鮮果送往全國各地,2500余戶果農從“靠天吃飯”轉向“憑技增收”。木棧道蜿蜒的棪樹村,既是產學研基地,更成了游客爭相打卡的“小布達拉宮”,銀色果袋鋪就的“枇杷雪景”與烏山紅色印記交織,寫就生態富民的答卷。
如今,“辦實事”是長者手中的一碗溫熱的飯。走進上坂村的長者食堂,炊煙與革命歌謠一同升騰,每周定制的營養午餐端上桌時,村內60余名孤寡老人眼角的皺紋綻成了幸福的花。這方水土曾哺育盧叨帶領的游擊隊,如今紅色血脈化作民生溫度,一餐熱飯、一碗熱湯,是革命老區對“老有所養”的鄭重承諾。
如今,“辦實事”是紅綠相融的山水邀約。沿著烏山革命紀念館的足跡,昔日的紅軍聯絡點變身文農旅綜合體,“紅綠交融”的全域旅游小鎮吸引五湖四海的人流紛至沓來,2024年接待游客96.9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600萬元,游客品枇杷宴、住農家院,帶走的不僅是“開春第一果”,更有烏山精神的薪火相傳。
烏山宛如一條“紅色紐帶”,一頭系著中國共產黨人百年不變的初心,一頭連著當下賡續紅色血脈、踐行群眾路線的堅實腳步。當“和萬家”的連心橋越架越寬,當“平萬難”的擔當化作山鄉巨變,當“村村辦實事”的星火點亮萬家燈火,這片土地便永遠涌動著“與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磅礴力量。這力量,正書寫著新時代魚水深情的壯麗篇章——因為答案,永遠寫在大地上;而民心,永遠駐在烏山腳下新時代干部的腳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