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論之光穿透晨霧,服務之光落在檐下,互助之光串起鄰里,文化之光浸潤炊煙——近年來,莆美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以“四維暖光”為引,將文明的溫度融進街巷村落,照亮民生。
理論之光照亮群眾心間。今年3月,一場“揚新風踐文明 移風易俗美家鄰”的主題活動,通過文藝表演、互動問答等形式精準滴灌文明理念,讓群眾在歡聲笑語中理解文明新風尚。這種突破傳統的宣講模式,將理論傳播融入群眾喜聞樂見的場景中。依托文明實踐活動的開展,60余場理論宣講走進村落社區,吸引了8000余人次圍坐傾聽,“大道理”化作“家常話”,嚴肅理論變成能聽、能學、能照做的實在內容,讓文明的種子在群眾心田自然萌發。
服務之光暖到生活實處。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把服務做到群眾心坎上。“社區黨支部+業委會+樓棟長”三級聯動機制,為寶山佳苑等無物業小區成立業委會、搭建起物業體系,破解了長期困擾的管護難題;新增113個電動自行車智能充電端口,消除了充電安全隱患,讓居民住得安心。在移風易俗與民生治理的深度融合中,寶樹、前涂等11個村的生命公園建成驗收,山美村骨灰堂主體工程順利完工,既破解了歷史遺留的民生難題,更以文明殯葬的新風尚涵養了鄉風民風。演武亭村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村”,正是這份實干的見證。民生服務越精準,群眾的獲得感就越真切,幸福感就越充盈。
互助之光織就善意網絡。穿梭在莆美街巷間的“紅馬甲”,是最動人的風景。今年以來,180余場志愿服務活動如春雨般灑落,從理論宣講到醫護下鄉,從文明勸導到無償獻血,暖意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春節前的“愛心冰柜”尤為暖心——鎮干部職工捐獻的物資讓受助群眾倍感溫暖,相關行動還被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轉載。強降雨來襲時,黨員干部與志愿者們并肩堅守一線,蹚水排查隱患、轉移群眾;暴雨過后,又第一時間清理淤泥、檢修設施,用沾滿泥點的身影生動詮釋“守護”二字。這些點滴善舉匯聚成文明星河,既照亮了莆美的日常,更讓溫暖的力量不斷傳遞。
文化之光涵養新風底蘊。傳統與當下的和諧交融,讓移風易俗的種子悄悄發芽。兒童節,后湯小學“強國少年”的歌聲中,“勤勞節儉”的品格在潛移默化中培育;端午時,寶山社區、寶龍社區的長輩們借著粽葉的清香,把“家風傳儉”的故事講給晚輩們聽;“龍游南湖·憶見莆美”龍舟賽上,拼搏的鼓點里藏著“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歡聚的笑聲中透著“鄰里互助”的溫情。“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們的節日”等活動,讓傳統文化成為現代新風的“生長土壤”,“文明、健康、節儉”的理念順著文化的脈絡,深深融入了人們的生活習慣。
文明如光,莆美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這束“四維暖光”正不斷延展。它將以愈發扎實的舉措、愈加熱心的服務,讓文明新風在這片土地深深扎根,讓這份光亮持續溫暖群眾的柴米油鹽,照亮民生向好的漫漫長路。
通訊員:劉瓊 方楊欣 來源:莆美鎮 云霄縣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