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和西安,兩座相距僅300公里左右的古城,卻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場深刻的作風較量中,揭示出共產黨人奪取政權的奧秘:以優良作風贏得人心、贏得天下。習近平總書記有一段深刻論述:“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帶領人民建立了新中國,原因有很多條,其中重要一條是我們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最終‘用延安作風打敗西安作風’。”在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之際,回望我們黨用延安作風打敗西安作風的崢嶸歲月,對于繼承光榮傳統,以優良作風走好新的趕考之路,意義十分重大。
說到延安作風,還要從一則歷史往事談起。1940年秋,毛澤東同志到延安馬列學院作報告,途中遇到前來迎接的四人。他當即批評:一個人作報告要四個人接,要不得!要不得!我們是共產黨人,是講革命的。我們既要革命,既要和舊的制度決裂,就萬萬不能沾染官僚習氣。從楊家嶺到馬列學院,十里八里路,二萬五千里長征都走過來了,這幾步路算不了什么。我們要養成一種新的風氣,延安作風。我們用延安作風打敗西安作風!
毛澤東同志看似不經意間的一席話,既是偉大的政治宣言,又是精準的歷史預言,在黃土高原上產生了穿越時空的歷史回響。
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住窯洞、吃粗糧、穿布衣,用“延安作風”打敗了“西安作風”。圖為當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楊家嶺詢問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情況。 新華社發
延安作風,是指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形成的獨特革命精神風貌。它孕育于中國共產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的土壤中,是對井岡山、中央蘇區、長征等時期黨的一系列優良傳統和作風的繼承和發展,又在延安整風運動中得到進一步升華。對延安作風的新氣象,毛澤東同志曾用“十個沒有”來概括,即“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化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磨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勾勒出干部清正、政治清明、上上下下同甘共苦、黨群干群關系和諧的生動圖景。
同延安作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象征著國民黨作風的西安作風。國民黨背叛革命后,政治上蛻化、作風上腐化,懶惰廢弛、賣官鬻爵、毀法亂紀、欺壓百姓之風愈演愈烈。國民黨統治集團試圖用“禮義廉恥”的外衣包裹官僚體系的腐朽內核,卻擋不住軍政大員“日進斗金”的貪欲侵蝕。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很多官員大發國難財,時人批評“前方吃緊,傷師失地;后方緊吃,醉生夢死”。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大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接收變成了“劫收”,老百姓譏諷為“五子登科”,即搶金子、換車子、霸女子、占房子、要票子。
1940年,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率團回國考察慰問。在國統區,他目睹達官貴人花天酒地,政府要員貪污腐化,酒樓茶館賓客盈門,“男長衣馬褂,滿清服制仍存,女則唇紅口丹,旗袍高跟染紅指甲”。在重慶60余天,陳嘉庚一行“無日不被人招宴”,動輒“一席百余元”,令他深感“與抗戰艱難時際不甚適合耳”。失望之余,陳嘉庚來到延安考察,毛澤東同志用白菜、咸飯和一盆雞湯宴請了這位貴賓。雖然晚宴相當“寒酸”,但陳嘉庚從中看到了一個偉大政黨的光明前景。兩相對比,陳嘉庚得出結論: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被延安作風深深打動,斷定這支軍隊具備戰勝一切對手的“東方魔力”,并斷言這是“興國之光”。正是從毛澤東同志住窯洞、周恩來同志睡土炕、彭德懷同志用繳獲的降落傘做背心、林伯渠同志耳朵上用繩子系著斷了一只腿架的眼鏡中,斯諾看到了一種不可征服的精神和力量。美國記者白修德曾這樣描寫國共兩黨的差別,“共產黨在和國民黨相形之下是光耀四射的。在國民黨是腐化的地方,它保持潔白。在國民黨是愚昧的地方,它是英明的。在國民黨壓迫人民的地方,它給人民帶來了救濟”。
延安作風和西安作風的差異,體現在“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和“前方吃緊,后方緊吃”的鮮明對比上,體現在“十個沒有”和“五子登科”的鮮明對比上,體現在“一盆雞湯”和“一席百元”的鮮明對比上……這一系列鮮明對比,成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贏得政權和國民黨在大陸為什么失去政權的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