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鄉野間,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曾身披戎裝保家衛國,如今脫下軍裝,卻以軍人的擔當守護一方安寧。馬鋪鄉綜治中心以退伍軍人何榮春為代表的老兵調解工作室,正以“軍人烙印”的硬核作風,成為基層社會治理中“看得見的安心力量”。這是綜治中心以機制創新為紐帶,將散落調解力量擰成一股繩的生動實踐,更是將治理觸角延伸至村頭巷尾的“鄉野治理范本”。
積案攻堅:軍旅韌性破解土地糾紛“死結”。2024年大年初三,馬鋪鄉新春佳節氛圍正濃,馬鋪鄉綜治中心的工作人員心中卻仍然掛念著粗溪村這起積壓許久的土地糾紛。此前,多方力量多次調解都差“最后一口氣”。關鍵時刻,綜治中心啟動專班攻堅機制。何榮春帶著調解團隊,耗費數月時間,走訪十余戶村民,將每戶的顧慮與爭議焦點詳細記錄,并每晚回中心與專班成員復盤,厘清法律邊界、鄰里情分與政策兜底事項。趁著春節群眾返鄉,在綜治中心的見證下,糾紛當事人終于簽下調解協議。這起歷時8個月成功化解的積案,是馬鋪鄉綜治中心針對易激化矛盾創新建立動態臺賬模式的一個生動縮影和成功實踐。老兵調解工作室的調解員們發揚軍人特有的“釘釘子精神”,迎難而上,最終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實現了矛盾糾紛的圓滿化解。
多元調解:情法融合巧解祖厝重修“心結”。今年5月,馬鋪鄉另一樁矛盾糾紛驟然升溫。百余戶村民想原址重修祖厝,卻因通行、采光問題與隔壁何氏兄弟產生激烈矛盾。鄉綜治中心接到消息,15分鐘內就啟動“多元化解機制”:綜治中心牽頭,派出所維持秩序,司法所攜法條到場,何榮春放棄休假趕來。“先聽訴求,再講情理”,工作人員穩住雙方情緒,何榮春以“六尺巷”的故事勸和:“老輩人常說‘讓他三尺又何妨’,鄉里鄉親都姓何,都是一家人,不能因修祖厝傷了和氣。”在法理與鄉情的雙重作用下,何氏兄弟同意拆除圍墻,雙方握手言和,祖厝如期重修,鄰里關系重歸和睦。這背后,是綜治中心“情法理融合”的調解思路,更是“中心統調、部門協同、老兵跟進”的協同效能,實現了矛盾糾紛軟著陸。
應急響應:軍人擔當筑牢生命安全“防線”。今年8月酷暑天,馬鋪鄉何某鳳因相鄰土地糾紛買了農藥,揚言要尋短見。急報傳到綜治中心,“應急樞紐”作用立即顯現:派出所民警5分鐘內抵達現場穩定事態;何榮春隨綜治中心隊伍趕到,一邊耐心安撫情緒,一邊以家常話語緩和緊張氣氛;與此同時,綜治中心協調自然資源所工作人員攜帶檔案抵達,現場進行權屬確認。兩小時后,何某鳳放下了手中的農藥瓶,主動配合前往老兵調解工作室,與糾紛方達成和解并簽訂了調解協議。
馬鋪鄉綜治中心的高效處置,源于一整套創新機制:以何榮春和老兵調解工作室作為中心“扎根基層、貼近群眾”的重要支點,對易激化矛盾建立“一戶一檔、每周調度”的動態臺賬;對突發糾紛啟動“中心統調、部門協同、老兵跟進”的快速響應鏈。今年以來,全鄉共排查各類矛盾糾紛92件,成功化解92件,化解率100%,全鄉未發生影響安全穩定的重大案(事)件。其中,通過“專班包案”攻堅化解重點積案8件,有力維護了馬鋪鄉社會大局的安定穩定。
從“各管一段”到“攥指成拳”,從“被動應對”到“主動破局”,馬鋪鄉綜治中心用實踐證明:基層治理的核心,在于將“統籌力”與“執行力”深度融合,有效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從保衛邊疆到守護鄉土,變的是戰場,不變的是擔當。馬鋪鄉老兵調解工作室用“軍人作風+鄉土智慧”破解鄉村治理難題,讓“楓橋經驗”在鄉野間綻放新活力。
來源:云霄縣委政法委 馬鋪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