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劍石巖登山步道上,核電科普解說牌前幾位村民駐足閱讀;午后的山前村海岸邊,“紅馬甲”們正彎腰撿拾垃圾;傍晚的人家村“新市民廣場”,老人在龍舟服務中心談天品茗——在云霄縣列嶼鎮,文明實踐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的煙火氣,是看得見的變化、摸得著的溫暖。
理論宣講“接地氣”,群眾愛聽記得牢。“福小宣”宣講小分隊帶著“對象化”思維,把講臺搬到田間地頭、校園廟宇:在梅山小學,黨史宣講化作孩子們愛聽的紅色小故事;在城外村幸福院,防范詐騙宣傳句句貼近老人生活;山前村漁船旁,國家安全知識融入漁民最關心的出海安全。今年以來,156場宣講覆蓋4700余人次,從新中國史到森林防火知識,從防災減災技巧到禁毒宣傳,內容跟著需求變,語言貼著生活說,讓理論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文明培育“潤心田”,鄉風向善煥新顏。走進“全國文明村”人家村,整潔巷道花木掩映,文明標語暖意融融。以黨建為引領,人居環境整治成為村民自覺行動,昔日的“小漁村”變成了“示范村”,點燃了全鎮文明培育的“星星之火”。文明的種子,在一場場浸潤人心的活動中悄然生長。元宵武廟的歡歌、端午伯公廟前的包粽大賽、“海‘鋒’行動”中的凈灘身影……今年上半年,186場文明實踐活動悄悄改變著鄉風:鄰里間爭吵少了,互助多了;巷道里垃圾少了,花草多了。
文旅融合“添新景”,山海文韻潤心田。列嶼鎮把文明實踐的舞臺,搭在了山海之間。劍石巖景區升級改造不僅完善登山步道,更融入核電科普、福文化等元素,讓登山的村民兼具健身與文化熏陶;“十里銀灘”項目通過補砂復綠,增添休閑去處,厚植文明底蘊。文旅融合不是簡單的“景區+活動”,而是讓文化看得見、摸得著——孩子們在紫陽幼兒園聽《劍石沖云霄》的故事;游客在核電觀景平臺了解科技知識;村民在修復的海岸邊感受生態之美,文明的底蘊在這樣的浸潤中慢慢厚植。
志愿服務“暖人心”,點滴善舉匯暖流。春節前的結對共建慰問中,鎮干部把米、油送到困難群眾家中;強降雨后,黨員和志愿者第一時間排查隱患;“政企攜手添新綠”為村莊增添綠意與生機。從助醫服務到凈灘行動,從文藝演出保障到防災減災演練,志愿服務活動像毛細血管般延伸到每個角落。今年的180余場活動里,有鎮干部的堅守,有企業的支援,有村民的參與,點滴善意匯聚成暖流,讓“有人幫、有人暖”成為列嶼的日常。
在列嶼鎮,從理論宣講的“家常話”到文旅融合的“新場景”,從文明創建的“實在變”到志愿服務的“暖心味”,文明正如劍石巖的晨光,鋪滿山海間的每一個角落,照亮群眾的幸福日常。
來源:云霄縣委文明辦 列嶼鎮
通訊員:何鈺